毀掉孩子很簡單,說他“沒用”就好:所有的語言暴力沒有半點好處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曾經發布過這樣一張海報:一個小孩手機拿著僅26分的考卷,眼神裡只有膽怯和恐懼,飽含著淚水低頭望著父母,他的父母抬起手衝著他大喊大叫:“你是豬腦子嗎?考成這樣,還有臉敢回家嗎?”
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裡的花瓶,低著頭,害怕的等待著父母對自己的雷霆大怒,果然父母看到這一幕後,向孩子惡語相向“你上輩子一定是個\'\'禍害精”,家裡有你真的是倒了大黴了,你能不能懂事一些?”
一個孩子因為剛剛踢了一場有意思的足球賽面露出開心的笑容,可父母看到這個場景便直衝他大喊大叫“你怎麼弄的這麼髒?你知不道道我要花很多時間去清洗,你是從垃圾堆裡出來的嗎?”
試問:孩子是做錯了多大的事情呢?父母會這樣惡語對他們?
毀掉孩子很簡單:“辱罵”
心理學研究表示,父母對心智未成熟的孩子長期說一些令人洩氣的話,容易讓孩子形成極其消極的人格,從而產生嫉妒自卑,抑鬱的心理,並且對社交產生恐懼心理。
昨天和自家孩子出門散步的時候遇到一對母子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在廣場上有很多賣小玩具的商販,而這個孩子想要一個泡泡機,母親便對孩子大聲說“你家裡都已經那麼多玩具了,還買?你一天天不會賺錢就算了,還這樣敗家,你以為我們的錢都是撿來的嗎?”當下我的心便懸了一下,應該帶回家以後再進行教育的,這樣大聲冉冉只會讓孩子顏面丟失,變得愈加性格扭曲。
我家孩子便和我小聲的說“媽媽,那個阿姨好凶啊,這樣在街上大喊大叫真的好不禮貌啊。”
而這種現象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處於舊社會的處理方式,古話總說“棍棒下出孝子”,但實質這種教育方式早應該隨著時代而廢棄。長期處於父母高壓力的“辱罵”下,只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叛逆心理愈加強烈,從根本上依舊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看別人的孩子,不如看別人的父母
心理學上有個詞彙,叫作“南風效應”:一種是讓人感受到刺骨寒意的北風,一種是讓人倍感溫暖的南風,基本上我們在選擇上都是為“南風”。而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需要選擇溫柔暖心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恐怖、令人髮指的教育方式。
同事家的孩子由於從小性格懦弱,而父母又比較忙,就把孩子送到了興趣培訓班,選擇了鋼琴,而老師卻和同事說孩子的基礎太差,需要花費比別的孩子更多的時間。而同時後面告訴我,她並沒有把這個事情告訴她的孩子,而是告訴孩子他已經很棒了,和之前比進步很大。
因為同事的鼓勵,孩子有了更多的興趣,後面學的也越來越好了。其實家長的鼓勵,是極其重要的,就拿我的孩子來說,我們從來不打擊他的積極性,很多他有想法,或者想去做的事情,我們都給予一定的鼓勵,希望他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而不是禁錮於我們自己認為完美的人生去過這一生。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思想教育家約翰認為“打罵式的教育只能養育出奴隸式的孩子。”父母在教育中如果永遠充當著狠角色,只會讓孩子與自己的關係越來越遠。在我們這一輩的人裡,都經歷過溫飽難以解決的時候,亦在小時候缺乏自己獨立想法能夠實現的時候。
在過去,很多父母在思想上遵從著是老一輩的思想,一旦某些事情或者想法,未達到他們的意願時,他們便覺得這是不對的,而採取解決的方式便是打罵。在我小的時候,隔壁家的小朋友就經常因為做錯事被父母打罵,他希望自己有一些可以獨立使用的零花錢,卻難以得到實現,而父母的想法便是,他想要的如果不在他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是不允許去買的。而這也讓他在後面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了父母疏離的想法。
甚至出現了不和父母商量,便偷偷的拿錢的結果,而被發現的結果就是被痛打一頓,但是這種後果卻沒有得到更改。直到他上了高中以後,離開了父母家,選擇了寄宿在學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除了回家拿錢,幾乎見不到他的身影。最近一次聽父母說鄰居家的這個小朋友,因為借了很多高利貸,現在到處借錢還債。
我們走一步,孩子需要走三步
這些例子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應該再停留在對孩子的言語“侮辱”和打罵之上。
1.學會接納孩子,期望簡單化
對於孩子的期望其實可以小一些,把嚴格的標準化為平常心。學會接納和包容孩子的不足之處,要知道孩子身上所有的缺點都是和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的。
家長可以記住一句話“我們走一步,孩子需要走三步;孩子觀察世界的眼睛比我們要矮三尺。”我們也都是不完美的家長,也希望所有的父母接納所有不完美的孩子,慢慢帶領著他們,完成一個個完美的夢。
2.發現孩子閃光點,讓孩子體驗成功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學會幫助孩子從客觀的角度去完成這些難以做成的事情,而不是打擊他們。我們應該在等待孩子的重點,給孩子的努力和成就送去鮮花和掌聲。
3.教育孩子,表情要和善,話裡要有溫暖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談話的時候,都是“凶神惡煞”,讓孩子越來越反抗和家長交流溝通。話裡有溫暖,一舉一動都充滿愛的家庭,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小結:
家長可以每天反思反思自己是否今天有什麼做的不對,又是否因為孩子而對孩子進行了“言語侮辱”。如果有,和孩子道歉,家長的一點進步,同時也會帶動孩子的兩點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