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京媽說,原創內容。
小寶寶還不會說話,那日常表達自己感情和需求的一大方法就是“哭”,餓了會哭、尿了拉了會哭,想讓媽媽寶寶會哭,犯困想睡覺還是哭……但對於沒有經驗的新手爸媽來說,這就犯難了,往往在寶寶哭的時候又不能很快的找準原因。
然後不少媽媽腦海就會浮現“經典畫面”:一般情況下,當寶寶哭鬧的時候,就抱起寶寶來使勁兒的晃悠寶寶、拍打寶寶,這招的確有時候管用,晃著晃著寶寶睡著了,或者拍著拍著寶寶也睡著了。
家長就會認為“原來寶寶這是困了想睡覺”,再之後若是出現這樣的情景,還會使用這一招。
不過我總覺得可能是“轉移注意力”,寶寶可能會想“這是發生了什麼”?而睡著也可能是因為哭累了,被媽媽抱著放鬆了下來也就睡著,也可能是真的犯困了。
但其實,這個“經典做法”是個育兒誤區!也就是小寶寶是不能抱著使勁兒晃悠使勁兒拍的。接下來就來說說為什麼。
很多情況下,寶寶不停的哭,還不停地揉眼睛、蹬腿兒,很是煩躁,這是常說的“鬧覺”,這時候爸媽往往會採取抱起來哄睡的方式,上下左右搖晃,想讓寶寶快點睡著,但有時候越搖晃寶寶越哭,其實是寶寶被晃的不舒服了,在給爸爸媽媽發出“難受訊號”。
這裡的不舒服,就可能是“搖晃嬰兒綜合徵”,新手爸媽可真不能大意。
“搖晃嬰兒綜合症”是指嬰兒受到搖晃後對腦部血管和神經系統造成的損傷,這是種不可逆的損害,對寶寶的影響非常大。
① 因為寶寶血管比較脆弱,不停的搖晃很可能造成顱內血管破裂;
② 小寶寶的頸椎發育不完善,不停的搖晃很可能傷到寶寶的頸部肌肉;
③ 長期搖晃哄娃可能會損傷寶寶腦部神經,影響寶寶的發育。
“搖晃哄睡”這種經典做法,你以為是哄娃,其實寶寶很受傷,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還不會說話,哭鬧是唯一表達和交流的方式,遇到煩躁時就可能會大力搖晃寶寶,最容易導致“搖晃嬰兒綜合徵”。
網上曾有有個叫夏恩的小女孩,在她8個月時因哭鬧被脾氣不好的爸爸大力搖晃,僅僅幾秒鐘就發生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搖晃嬰兒綜合徵,最後做了開顱手術,她被摘除了部分大腦。
但當時情況不容樂觀,所幸在術後30天她醒了過來,並堅強的活了下來,但一半身體是癱瘓的了。
我家孩子也經常躺搖籃搖晃,並沒事兒啊~
其實,凡事都有個度,正常情況下,一般家長抱起寶寶輕輕的晃動幾下,或是輕拍幾下,亦或者是躺在搖籃裡慢慢的晃悠,這種幅度的搖晃並沒關係。
之所以晃出“搖晃嬰兒綜合徵”,還是晃動的太頻繁幅度太大,超出了寶寶所能承受的正常範圍,還有就是抱姿的問題,抱著寶寶的時候一定要託好寶寶的頸部,也不要晃悠的時間太長。
很多寶寶不哭不鬧的時候都是小天使,但哭鬧起來確實是讓人又心疼、又抓狂,怎麼才能讓寶寶不哭呢?找對哭鬧原因很重要,然後採用“順藤摸瓜”的方式去解決,就方便多了。
1. 寶寶餓了
如果寶寶餓了,哭聲一般較急促、音調高、肢體動作較多,哭的時候有眼淚,同時還有吧唧嘴、四處舔東西等表現。
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① 可以先抱起來安撫寶寶情緒,等寶寶稍微情緒穩定些再給寶寶餵奶,不要哭鬧的時候餵奶,避免嗆奶;
② 給寶寶餵奶要適度,不要寶寶一哭就餵奶,避免過度餵養;
③ 餵奶時注意姿勢,新生兒寶寶以抱著喂為主,避免躺喂,可能會出現吐奶、嗆奶;稍大點的寶寶可以酌情考慮躺著餵奶,奶粉餵養的寶寶要注意餵奶時寶寶頭高腳低,奶瓶呈一定的角度。
2. 寶寶尿了拉了
如果寶寶尿了拉了,也會大聲哭泣,哭聲一般斷斷續續,而且沒有眼淚,只是在給媽媽發出訊號。
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做:
① 立即檢查寶寶的紙尿褲,如果尿了拉了,要及時更換紙尿褲,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② 紙尿褲的穿戴也要正確,避免尿液側漏。
3. 寶寶困了
如果寶寶困了,哭聲會比較低沉、眼睛無神,或者是閉上眼睛,還可能揉眼睛、打哈欠等,新手爸媽要細心觀察,若真是犯困要及時安排寶寶睡覺。
哄睡方法、平時幫寶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很重要!
① 從小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很重要。 在新生兒期,寶寶可能一天之內有20個小時都在睡覺,玩的時候很少,滿月後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這時就可以幫寶寶逐漸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了。
② 白天黑夜要分清,避免黑白顛倒。白天時拉開窗簾,告訴寶寶天亮了,到了晚上拉上窗簾,告訴寶寶天黑了,爸爸媽媽和寶寶都要睡覺了,久而久之寶寶會養成在晚上睡大覺的習慣。
③ 舒適環境很重要。 在寶寶睡覺前,要提前為寶寶準備一個溫度適宜、乾淨舒適的睡眠環境,讓寶寶睡得更安穩。
④ 幫寶寶建立一個睡眠流程。 為了讓寶寶每天都到點安穩睡覺,可以每天在固定時間建立一套固定的流程,如吃奶-洗澡-換紙尿褲-聽音樂等,慢慢的寶寶就會知道做這些事就是要睡覺了。
⑤ 瞅準睡眠時機及時哄睡。如果發現寶寶有睏倦想睡覺的跡象,就要停止逗寶寶玩,最好讓寶寶躺在自己的小床上,輕拍寶寶哄睡,可以聽白噪音,也可以聽輕音樂。
其實,對於小寶寶來說,每次哭鬧都是有原因的,家長要耐心的找到原因並且及時滿足寶寶需求,避免用不正確的方法暴力的對待寶寶,就如“搖晃嬰兒綜合徵”,給寶寶造成傷害。
歡迎關注「京媽說」,學習更多專業實用又接地氣的母嬰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京媽點贊並分享給更多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