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見人也不說話,啞巴了”瞭解原因後,你還在逼孩子嗎?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認生、不愛打招呼,就是沒禮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膽小怕事,沒出息,招呼都不敢打。其實,我們可能都錯怪孩子了!
很多孩子在家裡活潑開朗,但是隻要出門就不說話了。而在中國人的禮儀常識裡,孩子見人不打招呼就是“沒家教”的表現。
迫於這種壓力,家長往往會逼著孩子跟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打招呼,而如果孩子不從就會被扣上“沒禮貌”的帽子!
但是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們大人碰到不熟悉的人,會發自內心的想去打招呼嗎?有時候甚至會覺得沒看見更好,省的尷尬。
其實寶寶也是一樣的,不打招呼並不是因為不懂禮貌,就是因為不愛跟陌生人說話而已。
如果家裡一下子來了一群客人,面對這麼多陌生的臉,寶寶往往都會失去原有的活潑,變得有些呆。要寶寶叫人,更要有一個熟悉接受的過程,而如果有的叔叔阿姨面相不善,寶寶避之唯恐不及,叫人?等等再說哦。
怕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有很多孩子面對陌生人時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的本能。他們會按照自己內心的規則觀察陌生人,需要一個緩適過程判斷這個人安全不安全、對我好不好,再決定是否要與對方建立感情連線。
家長不要急於給他施加壓力,不顧孩子的感受硬是讓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這樣反而會讓他更加害怕再接觸這種場合。
1、父母需要做的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穩定、舒適的社交環境,給他一些時間來緩衝,當他感覺這種社交場合是安全、沒有壓力時,就會很樂意地表現自己。
2、讓孩子走出家庭封閉式的“小天地”,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比如,家裡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出來一起招待客人,平時多帶孩子出去串串門,讓他多跟其他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增加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的適應性,這樣有利於消減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心理。逐漸擴大社交圈子,見多識廣了,自然慢慢就沒那麼怯生了。
3、給孩子多一些鼓勵,不要給他“貼標籤”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在人前表現得比較內斂時,就會當著客人的面說:“這孩子在生人面前就是這樣,比較怕羞。”這表面上是給孩子解圍了,實際上是給了孩子貼上了內向的標籤,他更加不喜歡在生人面前說話了,所以要切忌給孩子“貼標籤”。應當是多表揚。
遺憾的是父母會忽略孩子這個心理過程,還沒等孩子反應過來,就著急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