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末和表哥一家約著到公園遛娃,中午大家一起到餐館吃飯,嫂子拿出一個保溫盒,這是給2歲女兒樂樂特地準備的午餐。
說是"定製午餐",其實就是用紅薯熬的米粥。
我一看樂樂的午餐如此"清湯寡水",有點於心不忍,自以為"好心地"提醒表哥和嫂子,"樂樂都2歲啦,不用吃得這麼清淡,可以和我們大人一起吃啊。嚐嚐這個雞肉特別嫩,特地給孩子們點的。"
"別別別",眼看樂樂滿臉的期待,嫂子連忙攔下我,急得就差站起來了。
表哥在一旁解釋,最近樂樂吃飯不行,家裡老人都說是"脾胃虛寒,要少吃肉",這已經"斷肉"快一個月了。
"啊?"我一聽,下巴都驚得要掉了下來,"還有這種說法?"
對於老一輩說"要想孩子長得高吃飯香,就要少吃肉"的說法,說實話,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回來在寶媽群裡問了一句,竟然好幾個說"確實如此啊,而且只能吃米或面這些主食,才能把脾胃調理好。"
仔細一問,不是聽家裡的姥姥說的,就是聽奶奶說的,還有聽鄰居大媽說的。
一時間我有點語塞,不知道這種時候該不該站出來,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去破壞氣氛。
前幾個月,張文宏醫生提倡父母給孩子多吃"肉蛋奶"的建議,引起過強烈的討論。當時我還只是以為很多人討論角度跑偏了,將焦點轉移到聲討張醫生的建議是"崇洋媚外"上。
"崇洋媚外"這種聲討本來已經夠讓人哭笑不得了,現在我才明白,生活裡確實很多父母和長輩不認同孩子要"多吃肉",更傾向於"少吃肉"的說法。
養孩子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不請自來"自以為是"好心"的建議,很有可能引來反感情緒,搞不好還會破壞原本和諧的關係。
頭頂一個"慫"字的我,沒敢在現實生活裡去立刻反駁,怕得罪了嫂子和群裡的閨蜜小夥伴們。
但是關於孩子要"多吃肉"還是"少吃肉"的話題,我還是想把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寫下來,供各位爸爸媽媽們參考。
親身經歷:兒童內分泌科專家建議"多吃肉"我的孩子由於在肚子裡就發育不夠好,並非早產兒,並且幾乎是臨到預產期才出生,可體重還只有5斤多一點,身高還不足50釐米。
剛出生第二天,在醫院初為人母的我興沖沖地跟同樓層的產婦一起,報名讓寶寶洗澡游泳。沒想到護士嫌棄地說"這孩子太小了,明天別送來游泳了!"原來寶寶需要用好幾條毛巾墊著,才剛好框住游泳圈,和旁邊其他新生兒一對比,實在小得可憐。
儘管從出生開始就遵照育兒寶典養育,可由於先天發育就不夠好,身高就一直在參照表的下線,3%的那兒上下線徘徊。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高在參照表的哪個百分比的位置,就代表孩子的身高居於什麼水平,是全國上位水平、平均水平,還是下位水平。
3%那條線意思就是,100個同齡兒童裡只有3個兒童不到這個身高。
根據標準,低於3%就疑似矮小症,需要去醫院問診。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關心孩子的身高問題,3歲起就帶孩子去諮詢過本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專家,還特地排了半個月隊掛到擁有幾十年臨床經驗的老專家。
老專家仔細做了全身檢查,還詳細詢問了餵養情況,排除了父母遺傳、早產等因素後,給了3條建議。
說白了也是許多育兒科普的內容,父母可努力的養育方面只有三點:營養均衡、堅持運動、保證睡眠。
專家還特別強調,要"多吃肉"。
由於我家孩子確實是不愛吃肉,只好無奈地說:"孩子不愛吃,含嘴裡咽不下去。"
老專家放下寫病歷的手,很認真地看著我說:"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你家孩子這種情況就要多吃肉,炸的、烤的都可以,變著花樣弄,只要他吃得進去。不吃肉,哪來得長呢?"
是啊,不吃肉哪來得長呢?
想讓孩子長得高,就要"多吃肉"俗話說"久病成良醫",雖然大學時期不是醫學專業,但因為孩子身高問題,我還是認真學習研究了很多相關知識和科普文章,時間久了對一些營養方面的基本知識也有一定了解。
有一本2004年出版的《兒童生長髮育診療室》,是由一群擁有豐富小兒內分泌臨床經驗的醫生撰寫的,它裡面就提到:
"調配合理且充分的營養,是兒童整體發育的物質基礎。
充足的熱量、優質的蛋白質、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才能使兒童身體獲得充分的生長和發育。"
從十幾年前的書,到如今專家的建議,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用現在耳熟能詳的科學用語,叫做"營養均衡";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什麼都要吃"。
2016年,國家營養學會也更新過一版"學齡前兒童各階段的平衡膳食寶塔":
7-24個月幼兒
2-5歲兒童
由此可見,肉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並且每天食用量也不能低。這因為肉類不僅富含孩子長高個所必須的蛋白質,還含有鐵、鎂、鋅等其他微量元素。
這也是為什麼張文宏醫生在疫情期間特別強調要給孩子多吃"肉蛋奶",因為魚肉、禽肉等、牛奶、雞蛋,都富含蛋白質,不僅是身體成長所需影響,對增強抵抗力也很有好處。
而早餐"只吃粥",不管是大米粥、小米粥,還是五穀雜糧粥,只有穀物和薯類,都屬於"糧食",營養成分太單一。
像表哥嫂子一家聽信"斷肉"只給孩子吃米、面等主食的做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錯誤做法。不僅不能讓孩子"吃飯更香",可能還會妨礙孩子吸收多種類營養,反而不長身體了。
想讓孩子吃飯香,更實在的方法是"改善口味"說完營養問題,再來說說孩子"吃飯香"的問題。
很多家庭都頭疼孩子"吃飯難"。對於中國家庭而言,很大一部分是吃飯習慣不好,"端著碗、追著喂"嘛,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不過這種氛圍一時半會兒也不太容易改過來,特別是不得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那些家庭,要他們必須遵守和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不太現實。
我們家也是由於自己要工作,不得不請老人幫忙帶孩子。再加上孩子天生髮育有些落後,為了保證孩子營養均衡、多吃東西,做到老專家"多吃肉"的建議,只能從"改善口味"入手了。
孩子覺得飯菜好吃可口,哪怕還是需要大人端著碗喂,也不會那麼排斥和拒絕。
第一,不要忌諱放調料
現在不少文章也科普過,高溫油炸、調料過重的食物對孩子也不好,這當然是事實。
不過,我們少放調料不等於不放。
我見過有些媽媽們做飯,過於講究"純天然""原味",這樣當然夠營養,但損失了口味。孩子不愛吃不肯吃,做得再營養也沒用啊。
可以按照上面那份兒童膳食寶塔建議,在孩子7個月之後,逐步、酌情新增鹽、油、糖和其他調料,購買沙拉醬、蛋黃醬等等,也是不錯的選擇,讓食物的味道豐富起來。
另外,還可以偶爾買炸雞、烤雞回來,沾番茄醬讓孩子"開葷"。
很多父母忌諱給孩子吃"垃圾食物"。其實,在看待食物的口味上,我們也不能太過於絕對和走極端,不是完全不能給孩子吃高糖、高熱、高油的食物。
像我們家孩子的情況是過於瘦小,不屬於營養過剩型,還可以偶爾買一點外面賣的孩子愛吃的,只要滿足讓他能"多吃肉"的目的,不需要完全杜絕孩子接觸"不健康"的食物。
當然,還是要再強調一句,放調料的目的是讓孩子"開胃",少量適當即可。
第二,配合孩子,做他喜歡的口感
我家孩子喜歡水果,後來我研究出來特點:水果水分足、味道甜。
而一般我們大人喜歡吃的紅燒肉、炒肉都是鹹口,不符合孩子的口味;而且很多肉燒製之後,口感很柴,他不喜歡。
所以我們為了迎合他的口味,就把肉做成肉圓子或者汽水肉等,讓肉質細膩起來,提升口感。又或者多買魚肉、蝦肉,不僅蛋白質更優質,口感也很好。
第三,提升菜"色",看起來就有食慾
除了口味和口感,還有一個方面也可以改進,那就是菜色,也就是看相。
一方面,可以搭配豐富的顏色。
不僅看起來好看,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食材色彩的豐富,也代表了營養的豐富。
另一方面,可以更換有趣的兒童餐具。
有一次去超市,孩子看中了一個卡通分餐盤,特別想買。沒想到一個餐具的變化也很有效,孩子對吃飯的熱情漲了不少。而且還總會提醒自己,"這是我自己挑的餐具,我喜歡這樣吃飯。"
【推薦菜譜】
我翻書看到有一則菜譜"番茄蝦仁沙拉",就是將大蝦仁蒸熟,淋上適量的沙拉醬和蛋黃醬,再搭配小番茄和彩椒。
從口感、口味還有觀賞性上,都能引起孩子足夠的興趣。
我們家在吃飯的問題上,和孩子"鬥智鬥勇"也有好幾年了,從一開始完全不吃肉,到現在每餐都能吃一些肉,偶爾還發揮超常,可以說很值得欣慰了。
而且最近一年的在科學的養育之下,身高也在慢慢追趕,至少不在醫生建議的打生長激素針的範圍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