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黃穗平 廣東省名中醫、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
枇杷,也叫做金丸、蘆枝、炎果和焦子等,枇杷生長規律與大多數果樹不同,是在秋天或者初冬開花,果實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早於其它水果,“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說的就是枇杷。
金燦燦的枇杷果酸甜可口,惹人喜愛,同時,枇杷從果到葉子都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
01
枇杷葉藥用最廣
不少老百姓以為枇杷的止咳效果最好,其實藥用最廣、藥效最好的當數枇杷葉。目前市面上的枇杷製劑,就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如枇杷膏、枇杷露、枇杷沖劑等。
枇杷葉性微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肺熱咳嗽、胃熱嘔吐。
肺熱咳嗽
枇杷葉止咳具有兩個特點:清降肺熱而用於肺熱咳嗽之咳嗽咯痰、痰色黃質地黏,伴有口乾,常配伍貝母、瓜蔞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如川貝枇杷露;潤降肺氣而用於肺燥咳嗽之乾咳無痰或少痰,伴有口燥咽乾,常配伍麥冬、桑葉以養陰潤燥、潤肺止咳,如清燥救肺湯。
胃熱嘔吐
胃的特性是喜潤勿燥、以降為順。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但胃氣上逆是最主要的病機。因此,治療嘔吐必須降逆胃氣。枇杷葉十分適應於胃的特性:苦寒清降,能清胃熱、降胃氣;甘寒生津,能養胃陰、潤胃燥。因此,枇杷葉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十分有效,常配伍黃連、竹茹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枇杷葉性寒,不適宜用於寒性咳嗽、胃寒作嘔者,如《本草經疏》言枇杷葉:“胃寒嘔吐及肺感風寒咳嗽者,法並忌之”。
02
枇杷一身都是寶
枇杷果
枇杷果,形如黃杏,柔軟多汁,味道酸甜可口,每年三、四月份為盛產季節,是一年中最早成熟的水果品種。枇杷果是營養價值豐富的保健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其胡蘿蔔素含量較高,在水果之中名列前茅。
枇杷果是中國古代最早用於食療的果品之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乃和胃降氣,清熱解暑之佳品良藥”;《日華子》亦記載:“治肺氣,潤五臟,下氣,止嘔逆,並渴疾”。
枇杷果味性涼,甘酸、入肺、胃經,酸甜可口可以增進食慾助消化,具有潤肺、止咳、止渴等功效,食療可用於食慾不振、或氣失和降乾嘔不欲食、陰虛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
注意:枇杷果味酸甜,容易多食。《隨息居飲食譜》關於枇杷果有記載:“多食助溼生痰,脾虛滑洩者忌之”,故脾虛痰溼之人應不吃或少吃枇杷,否則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
枇杷核
枇杷核是枇杷果的果仁,曬乾後可入藥。中醫古籍記載枇杷核“治疝氣,消水腫,利骨節,治瘰癧”。
枇杷核性平微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氣、利水消腫功效,常用於咳嗽痰多、瘰癧、疝氣、水腫、關節不利等疾,可煎湯內服亦可以研末外用,外用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相當於淺表淋巴腫大)。
需注意的是,生枇杷核有毒,含有氰甙類物質,人體食用後容易造成呼吸受損或缺氧的中毒症狀,嚴重可致死。入藥時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因此,吃枇杷果肉時要注意吐核,尤其是孩子,家長應儘量把核去掉再給孩子食用果肉,過量內服可能中毒甚則死亡。
枇杷花
枇杷樹的花朵亦可入藥,一般在冬、春季採花曬乾炮製後入藥。《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花“治頭風,鼻流清涕”,現代本草著作《重慶草藥》記載枇杷花“治枯癆咳嗽,痰中帶黑血”。
枇杷花性平微溫,味淡、歸肺經,具有疏風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風、鼻塞流涕、虛勞久嗽、痰中帶血等疾。
本品可以單味泡茶飲用,待溫度適宜時加食療冰糖或蜂蜜調味,具有預防感冒的作用。
枇杷根
枇杷根,鮮品和幹品均可入藥。枇杷根味苦、性平,具有止咳、下乳和止痛等功效,常用於虛勞咳嗽、乳汁不通、風溼痺痛等疾。《閩東本草》有記載,治療關節疼痛可以用鮮枇杷根四兩、豬腳一個和黃酒半斤燉服。
03
食療方推薦
枇杷葉南杏排骨湯
材料:蜜枇杷葉10克(幹品),南杏仁10克,蜜棗2個,豬排骨500克,生薑3片(2人份)。
做法:枇杷葉放入紗布袋裡、南杏仁和蜜棗洗淨,豬排骨洗淨後切塊,與生薑一起慢火煮至排骨爛熟後,加鹽適量即可。
功效:清胃潤肺、生津止咳。
適合人群:肺胃燥熱者,常見乾咳、鼻幹、咽乾、口乾、大便幹、乾嘔、飢而不欲食和舌紅少津等症。
枇杷葉清肺胃熱,南杏仁性平,味甘,歸肺、胃經,長於潤肺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兩者共用與蜜棗、豬骨煲湯,可以清胃潤肺、生津止咳,適合肺熱咳嗽、胃熱嘔吐者服用。
04
小貼士
1、枇杷葉採摘下來後,背面絨毛很多,煎服前應將絨毛清除乾淨。煎煮時應用紗布包煎,以免絨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2、蜜枇杷葉是將枇杷葉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而成,藥店均可購得。
3、蜜枇杷葉更適合肺熱咳嗽者,生枇杷葉更適合胃熱嘔吐者。■
【來源:黃穗平說脾胃,醫學指導:黃穗平 主任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