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論媽媽怎麼吼,孩子還是最愛粘著的還是媽媽,背後原因如此暖心

由 漆雕佁 釋出於 健康

如何在有效管教孩子的同時不傷害親情,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還在肚子裡時,幾乎每個媽媽都會想著,自己要給他世界上最多的母愛,一定要做個好媽媽。

然而有了寶寶以後,能控制住自己脾氣的寶媽少之又少,面對生活的壓力,不聽話的寶寶,寶媽的壞脾氣常常控制不住。

但是天下沒有能吵散的母子,哪怕媽媽常對寶寶發脾氣,他們仍把媽媽看做最親的人。當孩子被媽媽吼時,他們的心裡又在想什麼呢?

寶媽經常吼孩子,孩子還是最愛“粘著”媽媽

小冰發現,自己當媽後,脾氣明顯變壞了。隨著寶寶長大,生活裡讓人崩潰的瞬間越來越多。明知道要和孩子好好溝通,但是生氣的勁兒一上來,小冰就剎不住車。

這一次小冰因為兒子把剛買的小車摔壞了,又吼了兒子一通,看到兒子哭得眼淚汪汪,小冰也有點心疼了。

但是兒子彷彿一個小天使,即使媽媽經常吼他兇他,醒來以後第一件事還是找媽媽。她有點後悔自己的粗暴舉動,同時也非常慶幸,孩子沒有因自己的暴躁記恨自己。

只要媽媽不是太過分,孩子彷彿永遠不會記仇

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嗎?孩子和父母發生小摩擦是每個家庭都曾發生的事。哪怕當時心裡再和父母氣惱,只要媽媽喊一嗓子“來吃飯了!”一切就煙消雲散。

小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和記憶,但為什麼彷彿天生不會和父母記仇呢?

孩子不會真正“記恨”媽媽:都是因為愛

1. 依賴心理

在兒童的幼齡期,不論是在心理還是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依附於父母,成長的過程也是孩子逐漸獨立的過程,幼兒時期時與父母關係最緊密的時期。

這種緊密的聯絡讓孩子懷著對媽媽深深的愛和依賴。不論媽媽怎樣傷害他的感情,孩子都會本能地和爸爸媽媽表示親近,害怕父母的遠離。

2. 父母權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上位者,處於主動地位,在教育扶養孩子過程中,孩子可以適度表達意見,但最多的還是服從。

這種教育模式已經被孩子逐漸接受,哪怕父母的責備會讓他難過,但他不會認為父母是錯的。

在孩子心目中,哪怕自己的父母會打自己罵自己,但他們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媽媽,自己最親近的人。

3. 習以為常

適度的管教能起到一定教育、震懾的作用,但如果打罵成了家常便飯,孩子經常受到沒有由來的指責和冤枉,父母的權威性就會在他們心目中逐漸降低。

有些父母的管教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習以為常,變得麻木。

而這不僅對孩子的性格沒有幫助,還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孩子出於對媽媽的愛形成矛盾心理,不知如何應該對,乾脆選擇逃避,充耳不聞。

美國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認為,適當的管教應該不傷到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管教孩子,應該把握哪些原則?

1.幼齡孩子可以適當體罰

幼齡期孩子內心沒有形成規則,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適當的體罰可以有效對其進行震懾。

但是辱罵、毆打孩子並不提倡,一方面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一方面容易傷害到孩子。

罰站、罰幹活、關禁閉心等強度不大較為安全的處罰手段可以靈活運用,樹立父母的威嚴。

2.事先設定管教的界限

心理學家認為,管教的意義不在於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是讓他們建立起對規則的認知,能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行為。

因此如果是不小心打壞了東西、弄丟了東西,只要孩子感到羞愧,無需懲罰孩子。

但如果是有了打人、偷東西這一類小毛病,就要及時修正,千萬別覺得孩子還小,每一次忽視,都是縱容孩子向“熊孩子”的道路上發展。

3.處罰過後及時溝通

每一次責罰之後,媽媽都應該擁孩子入懷,讓他理解媽媽是愛他的,一起對這次過失進行分析和總結。

這樣孩子對教訓的記憶深刻,可以有效存留記憶,懂得了什麼應該做,什麼不可以做,吸取經驗。同時也有助於消除親子間的隔閡,維繫親情。

糖果媽媽叮囑:孩子受管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承擔了痛苦卻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受罰,因此一定要與孩子及時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來源:糖果媽媽】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