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李慧從醫至今,開展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工作已有15年,有些年齡小的來訪者親切地稱她為“博士媽媽”。身兼精神科醫師和心理諮詢師的李醫生,最擅長“潤物細無聲”的診療方式。
李慧說,“助人者自助,在幫助別人成長的同時,我自身也不斷‘升級打怪’。”由於育有兩個兒子,作為一位母親,她在臨床上格外關注親子關係、親子教育、家庭關係對子女的影響。在李慧看來,“問題孩子的背後常常是問題家長,子女身上的問題往往反映出家庭問題。”
時至今日,在聽過看過無數家庭的故事後,李慧說,“我很想跟家長們一起聊聊孩子如何健康快樂成長。”
“父母轉變,孩子才會改變”
今年中考放榜後,李慧收到一條簡訊:“謝謝您!李醫生,我的小孩考上了普寧最好的高中。”看到資訊,李慧一時沒反應過來是誰發來的。仔細想想李慧記起來了,發信息的人是普寧一位老師。
▲李慧醫生正在寫病案
原來2017年下半年,李慧被外派到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醫聯體單位——普寧仁德精神病醫院任醫務科科長。除了協助院領導嚴抓醫療質量管理,落實各項醫療制度,做好重型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等工作,李慧發現當地沒有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就率先在院內開展該項工作,填補當地的空白。
開診不久就陸續有不少來訪者前來諮詢,其中青少年居多。“有一位媽媽帶著兒子來問診,男孩子當時念小學6年級,他的媽媽告訴我,兒子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到了六年級突然出現斷崖式下滑,人也不愛說話了,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知道孩子怎麼了。”李慧說。
後來在幾次諮詢後李慧瞭解到,這位男孩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其父母的家庭關係。他母親是教師,高階知識分子,父親做建材生意。多年來在男孩母親的內心深處,並不認可兩個人的結合。隨著男方的生意越做越好,家庭問題逐漸凸顯。男孩時常聽到母親抱怨和貶低自己的父親,而對於進入青春期的男生,父親身為“榜樣”的作用尤為關鍵。慢慢地男孩產生了自卑,出現抑鬱症狀。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改變,孩子是不可能好轉的。李慧說,“只要父母親願意做出改變,孩子的變化也會非常明顯。為了孩子那位母親主動做出改變,緩和與孩子父親的關係,糾正兩人錯誤的相處方式,最終的結果是喜人的。夫妻關係改善了,孩子的狀態也逐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主張父母‘自私’一點”
“我不主張父母親太無私,我希望身為父母者都‘自私’一點,做60分父母剛剛好。”李慧說,我們常聽父母對子女說“我一切都是為了你”“為了你我可以犧牲一切”。但其實孩子的心靈恰恰承受不了、也承擔不起這樣的重壓,反而會因此而產生心理問題,父母首先應該做好自己。
“有位高中女生曾經向我傾吐苦水,高三這年她媽媽每天堅持接送她上學、放學,晚上睡前還一定要幫她收拾書包。但事實上,這位母親自己的工作非常忙、很辛苦,而她家距離學校也就10多分鐘的路程。母親的做法給女孩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李慧說,從她的角度來看,放學後走一走可以放鬆身心,尤其在高三課業繁重、缺乏運動的情形下百利而無一害。而母親從節省時間的角度考慮,一定要接送孩子上下學,導致孩子非常反感,高考結束後對母親的怨氣很多。
李慧的大兒子從一年級開始就獨立完成作業,因為在她看來,孩子的獨立能力與學習成績一樣重要。從二年級開始,她兒子就自己上學放學,沒有人接送。並且,她鼓勵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因為參與家務勞動可以提高孩子的責任感,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再優秀,將來在工作和家庭中沒有責任心也是不會成功的。
學習成績不是唯一評價標準
李慧有兩個兒子,她的丈夫張印南醫生正在執行援藏任務。她自己帶兩個小孩,卻覺得並沒有外人想象得那麼辛苦。
“比如說我4歲的孩子,現在每天晚上我讓他幫我一起煮飯、晾衣服,我們兩個就像玩遊戲一樣。我說‘衣服洗好了,誰幫我去晾衣服呢’,小兒子就說‘我’。他拿衣服的動作很快,我掛上去的動作比較慢。他會說,‘你看媽媽,我比較快,你比較慢。’我就稱讚他。”李慧說煮飯也是一樣的,兩個孩子爭著幫她淘米、加水,按下電飯鍋的啟動鍵。
在李慧看來,孩子們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強的成就感,會更有利於孩子的全面成長。因為學習成績不一定可以一直那麼好,當沒辦法保持時,孩子的自信心就會下降。因此,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像動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家人友好相處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南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