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輪效應:面對孩子越來越多的要求,家長要分清剛需和非剛需
美國俄亥俄大學做一過一項研究,發現人的慾望總的可以歸納為15種慾望。像小孩,他們的慾望大多來自於好奇心和食物。
就算是大人,在控制這些慾望的時候,經常都還是有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更別說還處於不怎麼懂事階段的小孩,他們更容易出現無理需求的情況。
------引言
01
從貧苦人家一路走過來,到現在生活變得富裕的人,他們大多要不是繼續過著節儉的生活,要不就是會對自己的孩子百般寵愛,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去過以前自己過怕了的日子。
小婉的父母便是後者,孩子才三歲多一點,身上就已經穿著各種品牌衣服。帶著孩子外出玩的時候,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時,她的父母很少會去阻攔孩子,不讓她買。
家裡的玩偶,已經多得說不過來,有的玩偶還都是重複的,可小婉的父母覺得孩子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他們奉行的是快樂教育,不想讓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在孩子準備要上大學的時候 ,有一天忽然孩子和父母說,自己想要買一輛車了,說自己上大學後,希望有一臺車。
對於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小婉的父母多少還是有點意外。不過在這幾年,他們也逐漸發現了,孩子的胃口是越來越大了,她的開心幾乎都是建立在滿足了她的物質慾望的基礎之上。
這時,小婉的父母才開始擔心起來了,以前孩子還小給她買的那些玩具和衣服,也都不是太貴,基本都能買得起,現在孩子開始要車要房了,那對他們來說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忽然之間,小婉的父母不知道怎麼去對待孩子好了,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小婉的父母,而孩子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他受到了“棘輪效應”的影響。
02“棘輪效應”是什麼?
它指的是孩子在父母的物質一再縱容下,逐漸形成一種無休止的消費習慣,就是缺少了正確的金錢觀,以為想要買什麼就能買什麼,整個人都被物質所吸引了。
或者說就是父母的買買買,讓孩子的眼光越來越挑剔,下一次想要滿足的難度就更大了。
這個也是人性的一種。因為人的受刺激閾值是不斷提高的,通俗來說,一個新鮮事物,第一口或者第一次經歷肯定會讓你印象深刻和愉快。第二次,第三次乃至多次之後,就變得平淡起來了。同樣的,也是邊際遞減效應的一種體現。
03“棘輪效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第一:孩子容易變得鋪張浪費
現在很多的家庭都在推崇一種消費理念,就是不要孩子過節儉的生活,覺得孩子想要什麼就應該給他買什麼,沒有必要為了節儉而節儉。推崇富養。
可是一旦沒有掌握好這個度,就會導致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了,那麼孩子就會開始變得鋪張浪費。
因為不知道需要什麼,所以孩子的慾望就會變大, 什麼都想要得到。遲早有一天,這樣的孩子會把父母拖垮。
第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變弱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會變差,主要是因為他習慣了一種那種“滿足”的慾望。想要什麼,父母都會竭盡全力的滿足他,慾望被放大,孩子就會習慣了去享受,不願意面對挫折與困難。
04父母應該利用這個效應,來幫助孩子分清剛需和非剛需?
第一:不要什麼都給孩子買,可以制定計劃
什麼東西都給孩子買,那就是在滋養著孩子的慾望,對於想要東西,父母要根據具體的物品有具體的措施。
就比如孩子買玩具這件事,孩子平時會買一兩百價位的,如果有一天看中一個格外貴的想要買。父母這時就可以和孩子說,如果想要買這個,那麼就需要按照父母給的計劃來,如果完成了就可以獲得它。
這其實就是《小狗錢錢》裡面所提到存錢罐,孩子想要買東西,那就讓他存錢,存到了足夠的錢那就可以去買。
如果父母總是滿足孩子的各種慾望,孩子就會喜歡不勞而獲,這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什麼好事。
第二:引導孩子建立自己興趣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 不僅是有物質,還要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孩子在過度注重物質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嘗試著引導孩子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精神層面上來。
比如引導孩子尋找他感興趣的事情,培養他的興趣,讓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興趣上,可以是畫畫,可以是打籃球。
第三: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要買這件東西?學會斷舍離
《斷舍離》中,作者提倡的是人在買東西的時候,要想清楚自己與這件物品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和它不會有什麼交集,只不過是自己的一時興起,所以才去買的,那麼就不要去買這件物品了,只會增加負擔。
因此,當孩子要買東西之前,父母是有必要問清楚孩子,他為什麼要買這件玩具,僅僅是因為喜歡嗎?有沒有想過買回來以後怎麼和它相處?
其實孩子想要的這些東西,父母可以把它們分為剛需和非剛需物品,對於剛需物品,父母就不要過多為難孩子,而非剛需的物品,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思考清楚為什麼要買?是否可以不買。
當孩子去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時,孩子逐漸就會明白到什麼是自己需要的,什麼是自己不需要的。
05總結
節儉是美德,節儉的意義不在於什麼都不要,而是清楚的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必須要的,孩子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這樣父母就不用擔心孩子總是提出各種無理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