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可能很多寶媽或者家裡的老人都覺得小孩子吃飯,送進嘴裡咀嚼是天性,不用怎麼操心。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看到寶寶送進嘴巴後會咀嚼,但不同的食物咀嚼次數和力度不同,這關係到咀嚼是否充分,下嚥時間是否合適,都是一個需要寶寶摸索鍛鍊的過程。
而這個過程,需要寶媽們給寶寶提供合適的“進階”食物,來幫寶寶一步步鍛鍊、熟悉。
這裡就要引入十倍粥、八倍粥等倍粥的概念了。我也是有了大寶之後才知道這個概念的,以前根本沒聽過。
並不難,是有規律的:其實就是以大米為原料,米粥中,米與水的比例,十倍粥就是1份米,10份水,按照1:10的比例下鍋,比如20克米,放入200ml水進入熬製,七倍粥就是1份米,7份水,按照1:7的比例下鍋,20克米,放入140ml的水進行熬製。
水越多,米粥越稀,需要咀嚼的次數就越多,吞嚥也更困難,營養含量也越高。
一般來說,剛開始給寶寶新增輔食時,從十倍粥開始,月齡越大,倍粥數逐漸降低。這是一個由稀到稠的過程。
十倍粥適合4個月以上需要新增輔食的小寶寶。
我們現在普遍認知是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是米粉,但是也有專家認為如果寶寶4個月就打算新增輔食,應該先從十倍粥過渡一下,到寶寶6個月的時候,十倍粥的營養就跟不上了。
如何新增倍粥呢?
輔食新增的第1天,給寶寶吃一勺十倍粥,這個一勺是普通的陶瓷勺一勺,相當於嬰兒用勺的2-3勺;如果沒有異常,第3天開始增加兩勺十倍粥;第5天增加至3勺十倍粥;第6天在3勺十倍粥的基礎上試加一勺菜泥或果泥;第9天在適量米粥的基礎上試加一勺新的菜泥和果泥;第14天在適量米粥和菜泥或果泥(不是加新的菜泥或果泥)的基礎上試加一勺魚肉泥。
製作方式就是水米按比例下鍋煮好後,即可起鍋,之後用輔食機打成泥糊狀即可。
寶寶的咀嚼能力就是這樣慢慢來的。
除了由稀到稠,由細到粗也很重要。
但對於這個粗細的變化,很多寶媽掌握不好,今天就跟你們一次講清楚。
6個月(稀糊)
大多數寶寶6個月才開始吃米粉,這個月齡的寶寶吞嚥能力成熟,但咀嚼能力還欠缺,所以稀糊更合適。但也不是說寶寶就只能吃米粉度過這個月齡,水果糊、蔬菜糊也可以。
稀糊食物的規格:
就將食物蒸一下或煮一下,倒入輔食機,加水攪打一下就OK啦!
7月齡(泥狀)
這個月齡的寶寶基本上已經會透過舌頭和上顎的擠壓,以及牙齦將食物碾爛。
這時候可以準備泥狀的食物了。
泥狀食物的規格:
煮熟蒸熟的食物,直接用輔食機攪打,不用加水。水果泥、蔬菜泥、豆腐泥、魚泥、肉泥、爛麵條都可以吃啦。
8月齡(碎末)
這個月齡的寶寶可以熟練的用舌頭碾食物,更多的是在蠕嚼食物,可以給寶寶新增碎末裝的食物了,而這當中的代表就是雞蛋黃啦~
碎末食物的規格:
蒸熟或煮熟的食材,直接用勺子碾碎即可。
除了蛋黃,蔬菜湯、魚丸子、豬肉丸子也都可以啦。
9月齡(小顆粒)
這個月齡的寶寶主要以牙齦咀嚼,輔食做成小顆粒狀,可以開始鍛鍊寶寶的咀嚼能力了。
小顆粒食物的規格:
用刀儘可能的切細就行了。
各種軟蒸糕就在這時候出現了,寶媽們終於可以一展廚藝了。
11月齡(大顆粒)
可以用牙齒咀嚼了,大顆粒狀的輔食可以進一步鍛鍊咀嚼能力。
大顆粒食物的規格:
用刀切成5mm的丁兒就可以了。
過渡期(小塊)
規格為1釐米左右的小塊,那麼對應的食物有豆腐丸子
蝦仁、豬肉末、餛飩、餃子都可以了。
1歲(大塊)
這也就可以吃成人飯了,什麼全蛋啊、排骨啊、雞腿兒啊、三明治、小飯糰兒啊……
給我整餓了……
寶寶這時候咀嚼能力、吞嚥能力自然也就鍛鍊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