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術機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醫療耗材廠商的日子不好過。

2020年11月,在總結地方對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的基礎上,我國首次對冠脈支架進行國家集採,中標的冠脈支架產品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降幅超過90%。

在集採的高壓態勢下,以骨科為代表的耗材領域,也捲入了一場大洗牌。

3月21日,京津冀“3+N”聯盟開展的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帶量聯動採購,全國共16個省區市參與,採購總量108.57萬套,共89家企業的20026個產品中選。

其中,價格最低僅5.51元(淺螺紋螺釘-2),最高價為2059.96元(跟骨髓內釘),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平均降價83.48%。

在這次聯動各省醫院帶量採購的風潮中,骨科創傷耗材價格徹底迎來歷史新低。嚴峻的行業形勢面前,耗材廠商或將集體迎來一次併購和收購潮。

醫療耗材廠商的出路在哪裡?

浩悅資本的管理合夥人楊振軍對醫健AI掘金志說到,“如今,(骨科耗材廠商)被手術機器人公司收購,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短期來看,耗材傍身機器人,不僅能獲得自身發展的第二曲線,還能使機器人公司獲得穩健的現金流,促進收入結構轉型。從達芬奇的成長軌跡來看,「機器人+耗材+服務」的模式,或許會讓醫療行業迎來一種新變化。

醫療機器人與耗材的「相互成全」

醫療機器人公司與耗材公司的兼併、融合,國外市場早已給出了參照樣本。

據《醫健AI掘金志》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美敦力、谷歌、強生、捷邁、施樂輝、西門子、史賽克、CRM Surgical等傳統龍頭公司,都透過收購、併購與自身體系融合,在手術機器人領域完成佈局。

其中,在骨科機器人領域的收購最為頻繁。

價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術機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國外四大器械巨頭收購機器人公司的代表性案例

以全球最大的醫療裝置製造商美敦力為例。2018年,美敦力公司以16億美元現金購買以色列骨科機器人公司Mazor Robotics及其機器人輔助手術平臺。

在收購完成後的一個月,美敦力在美國推出了Mazor X Stealth機器人輔助脊柱手術平臺,不僅擴大了美敦力在脊柱外科市場的領導地位,還加快了其向機器人輔助程式的研發節奏。

經過一年的產品技術消化,2019年,美敦力推出了Hugo Ras模組化腹腔鏡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

在兩種機器人以及輔助系統推出後,美敦力的耗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不僅機械臂設計靈活,末端執行器還十分相容公司的現有產品組合。

這種設計,讓醫生不需要花費精力適應新器械,也被業內人士看作美敦力挑戰達芬奇的一個重要優勢。

相比於達芬奇以十年為週期進行機器人產品迭代,美敦力將機器人產品上市的週期壓縮到更短。

楊振軍表示,“很多耗材公司看好一個方向,但不一定完全自己去做這個事情,併購就是一條捷徑。從結果上看,全球醫療器械巨頭都至少收購了一個機器人公司。”

在楊振軍看來,傳統骨科耗材領域發展數十年,行業創新相對不多,而如果和代表數字化、智慧化、微創化、精準化的機器人進行有效的整合,卻能開啟耗材創新的新通道,進而走出公司的第二曲線。

兩者相容後,一方面能保持自身增長勢頭迅猛,以其綜合性耗材、先進性機器人技術鞏固企業現有的增長亮點、刺激疲軟的是市場業務;另一方面還能在保持自身龐大的市值同時,積極拓展下一賽道飛速發展空間。

如今,骨科機器人廠商和耗材商“相互成全”的邏輯,也在中國市場上演。不過這個思路有些不一樣。

 中國,擁有一套迥異的收購邏輯

從骨科手術機器人公司的發展方向來看,短期以裝置銷售為主,但長期來看,耗材將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2020年,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銷售中系統佔據55.8%,耗材佔據38.2%;但同年美國市場機器人收入僅佔 25.3%,耗材佔 57.7%。

隨著手術機器人行業不斷成熟,這類公司的收入方式將逐漸演變為“以耗材拉動機器人”。

在楊振軍看來,國外早已按照 “耗材公司收購機器人”的形式進行,但國內耗材公司並沒有形成相對的壟斷,收購形式很有可能會截然相反,我們會看到“機器人公司收購耗材公司”的交易發生。

他站在買方和賣方的角度給出兩點原因。

首先,國內耗材公司要不要被收購?

如今,國內耗材的壓力可想而知。一面是耗材集採背景下價格大縮水,收入與利潤增長空間集聚壓縮,一面是智慧化與精準化,提升手術成功率、效果、縮短醫生學習曲線,大勢所趨。

醫療器械單品天花板低,大多數公司體量和市值相對較小,行業集中度較低。長期以來,我國巨大的人口體量和龐大的醫療市場,為小型低值耗材公司的生存提供了空間分了一杯羹。

就如去年國家關節帶量採購,有48家企業參與投標,最高的廠商市場份額僅僅16%,市場高度分散。

而隨著去年關節關節帶量採購在今年落地執行,儘管有44家中選,但82%的價格降幅,會讓中標的和未中標的中小企業面臨生存的壓力。

耗材企業的估值被大幅度打下來,未進入集採目錄的廠商面臨退出市場。

所以,市面上預計會出現一波“甩賣潮”。只有少數產品和技術、市場份額有優勢或者特點的公司會被收購或整合,其餘企業均會消失。

在楊振軍看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一定會有一個“機器人市值上行、耗材市值下行”的最佳視窗。

其次,手術機器人公司需不需要收購?

從產業迭代和醫院需求來看,手術機器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但反觀耗材行業,多年來,這一領域早已創新乏力。

“隨著時間的發展,機器人產品一定會從‘適應’耗材,到重新‘定義’耗材。”楊振軍談到。

同時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國外的機器人系統幾乎都是封閉的,使用自己的耗材;但國內的機器人系統基本都做成了開放式平臺,期望打造成可適用於各個耗材廠家的機器人。這樣讓醫院在選擇機器人公司的時候會更加傾向於選擇國產公司。

這點也不難理解,國外機器人系統建立在耗材母公司的基礎上,勢必要給母公司“帶貨”。

但國內耗材產品分散,每一家醫院有多家公司的耗材在使用,醫院很難為了採購一臺2000餘萬的外資企業機器人,而只用這家公司的耗材。

另外,國內機器人發展較晚,有耗材的公司同時又擁有機器人的公司就更少,國內主要是微創醫療、華科潤等屬於這一類公司。

以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商業化成功案例——直覺外科公司為例,收入結構為耗材、機器人、服務的收購佔比分別為50%、35%、15%。

其他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收入演變模式也不會例外。要想成為優秀的企業,機器人也要透過整合耗材公司,讓自己的機器人“金雞”可以“下金蛋”。

與此同時,滿足未來機器人給外科手術重新定義耗材產品與工具的訴求,也要求機器人公司有能夠研發和生產耗材的基因。

行業的跨界、整合,何時出手是最佳時間點

在骨科類高值耗材的集採背景下,骨科手術機器人正成為行業鉅變的關鍵節點。

近年已有6款國產骨科機器人產品先後上市,如天智航、鑫君特、鍵嘉、和華瑞博等。預計到2023年,還有多款產品能夠順利“拿證”。

經過前幾年的市場培育,集採政策紅利的爆發,北京已經在去年10月正式將骨科類手術納入醫保,全國各省份陸續列入收費目錄,骨科機器人的手術量有望在2026年突破50萬臺,累計裝機量有望達2000臺。

價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術機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已獲得NMPA批准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

綜合來看,超百億規模的骨科機器人市場已經成為了下一個藍海市場。目前,國內已經出現天智航、微創醫療、鍵嘉等相對成熟的產品。

儘管骨科手術機器人被外界視為正值壯年,但自身的商業化能力依舊是個變數。

在手術機器人行業,無論是國內外,商業化趨勢一定是圍繞「裝置+耗材+服務」打造閉環,收購耗材是關鍵的一步。下一步,才能聚焦在智慧化、耗材、核心零部件等方向,以平臺化為大趨勢,真正迎來人機互動的手術機器人。

價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術機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價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術機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手術機器人的商業模式和未來發展方式,圖源楊振軍醫療機器人大會演講

一是能夠不斷完善產業鏈佈局,二是為機器人產品找到一條更穩定的現金流,將過去 「 以藥、械養機」的思路變成「機器人反哺其假體、耗材銷售」。

“手術機器人這種高度複雜系統面臨的產業化風險,是從小批次到規模化。它不是量變,而是質變。”元禾原點投資合夥人楊志文,曾在今年年初的2022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大會上這樣感慨。

“當下是行業整合的視窗期,期待優秀的投資人可以助力優質手術機器人企業,加速整合耗材企業。當整合到一定階段,國產機器人的崛起才真正到來。”楊振軍表示。

因為機器人本來就代表未來的方向,長期來看未來將是機器人賦能耗材,由機器人去定義耗材,帶來一個新的醫療時代。

未來,手術機器人賽道需要投資人、機器人、耗材三方共同努力。

楊振軍預判:“5年之內,國內機器人收購耗材的事情肯定會發生,具體的時間點無法預判,這是多方運作的一個結果。”

比如耗材公司的估值是否被打到最低、收購時的競爭對手是誰,會不會抬高交易價格、類似教育的改革政策是否又倒向手術機器人這一邊。

合縱、連橫的故事,自古有之。未來,手術機器人與醫療耗材的收購與被收購,一定會不斷上演。

雷峰網雷峰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31 字。

轉載請註明: 價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術機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