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說過:
“父母拼命把孩子教壞後,又開始抱怨‘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
意思是:孩子行為習慣,跟父母有直接關係,初讀我很是反對,直到兒子上5年級,我才知道,他這句話道出了絕大多數的家庭教育的問題本質!
從小,兒子就是一個性格活躍的孩子,開始我引以為傲,直到後來上學。
每次老師給我的反饋都是:
上課聽講喜歡東張西望;愛做小動作;愛悄悄說話;注意力不集中……
回家後更是一團糟。
從來不主動做作業,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玩遊戲、看電視,一定是在我三番四次的催促下,才能去做作業。
放假的時候拿著手機,一會兒看電視、一會兒玩遊戲,甚至發呆都可以,反正星期五、星期六怎麼提醒都不做,非要等到星期天的下午,才會拿出作業,三下五除二把作業趕完。
為了這件事,我苦口婆心地跟他講道理:
“有作業的時候,你就先把作業完成,然後你就可以放心玩,不然玩兒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
他答應的倒是很快,可一到真做事,一定拖到不能再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絞盡腦汁,沒收手機,制定時間規劃表,要求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可根本堅持不到幾天。
我也狠狠地揍過他很多次,一開始他還有點怕,可是後面揍習慣了,便也麻木了。
因為他對學習的懶散應付,成績一直都在班級的中下游,甚至還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可他一臉無所謂,一點上進心都沒有,我對他很失望!
眼看一個又一個方法在他面前失效,我也瀕臨崩潰!
直到一天晚上,我突然意識到不對勁,各種戲碼在家裡上演這麼多年,都毫無用處,是不是一開始,我的方法就不對呢?
這麼多年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我得出的結論就是“兒子不行”,卻沒想過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我決定,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加入了
“父母訓練營”,
決定透過學習,找到適合兒子的教育方式!
在這裡,老師很多話,讓我如醍醐灌頂!
老師說:
很多父母將“教育”等同於“馴服”。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煤油燈效應”:
由於權利關係引起的功能失調,即一方使用壓力,來使另一方懷疑自己內在價值,以此達到影響或控制另一方的判斷。
曾經有個電影,很好地詮釋了“煤油燈效應”的作用:
一個丈夫為了在精神上控制妻子,設計讓家裡的煤油燈不停地閃爍,當妻子問他是不是煤油燈在閃爍時,他不斷地給出否定,以此讓妻子懷疑自己精神有問題,以此實現對妻子的精神控制。
生活中總是遇到這樣的場景:
“你看吧,我就說要多穿點衣服!”
“你看我怎麼說?這樣做肯定不行!”
“昨天我才提醒你,這個題這樣做,肯定不對!”
……
很多父母都在悄悄期待孩子失敗,並以此來證明他沒有自控力,一定要在父母的管理下,才能夠完成任務!
換句話說,父母想達到的效果就是——“乖乖聽話,按照我的要求來做!”
同理,父母的這些小動作恰恰符合“煤油燈效應”。目的就是向孩子證明“你不行,只有聽我的才對!”
家長試圖透過獲得“管理權”,讓孩子心甘情願聽自己安排,以此來給孩子培養所謂的良好學習習慣。
可是,
父母們貪高求優,追求完 美而不顧孩子的心理,很少能夠貼近孩子的內心,進而導致孩子對父母們的完 美要求去能為力,產生深深的自卑和焦慮,由此變得格外失控。
長期被這樣管教的孩子,自卑,不敢表達自己的見解,淺嘗輒止,害怕失敗。越是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他越怕去做,因為他害怕面對父母對自己的失望,害怕別人的不認同。
內在信任系統的崩潰,會讓孩子開始完全依賴於父母的管教,孩子總是說一下動一下,非要等到發火,他才會行動。
因為他們已經在害怕中選擇放棄,喪失重要的內驅力。
那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老師告訴我,想要讓孩子擁有自律,首先就應該明白“自律難”!
自律就像走上坡,是一個完善和修正的過程,需要自我約束和剋制,是人們克服固有缺點和毛病中獲得成長的過程。
然而,隨性自在、肆意玩耍是孩子的本性,而自律是需要不斷克服本性的。
所以孩子喜歡玩遊戲、看電視和朋友玩鬧這都是符合孩子成長的現象,可是,怎樣去平衡玩樂與學習,讓孩子實現自律,卻是父母一生中的首要任務。
老師說:孩子怎樣會愛上學習?
那一定是他透過學習可以獲得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東西——成就感!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呢?
老師給了一個辦法——“看見孩子”。
父母高質量的“看見”,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懷、被理解、被尊重,讓他的心裡更火熱,更有力量和前進的勇氣。怎樣“看見孩子”呢?
一、認可孩子小小的進步。
心理學研究表明:
每當孩子出現家長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之後,採用“鼓勵讚揚”的方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
因為期望被父母肯定和讚美是兒童的天性。
舉個例子:
孩子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與其天天罵他:“你看你的房間像豬窩一樣!”不如在他房間稍微有一點整潔的時候讚美他:“今天房間比以前乾淨整潔好多,早上我看到你特意把你的被子疊起來,還把床單鋪整齊,看來你也是一個愛衛生的孩子!”
當你看見孩子有細小的變化時,不要苛求完 美,而應該及時指出他的進步點,那麼他就會從這件事中獲得成就感,為了再次獲得父母認可,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再次出現類似的情況。
學習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拿回一份卷子,明明他對結果是很滿意的,可是你開口就是“這裡不仔細,那裡頭兩天才講過就忘了!”
這就是在扼殺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因為父母苛求完 美,人為地將學習中獲得的愉悅拔高了一個層次,孩子難以企及,自然會選擇放棄。
二、“看見”孩子,既要具體,又要善於進一步引導
經過實踐,我曾經得出結論,孩子就是誇不得,一誇就上天了。
老師卻說:那是因為你只能“看見”,卻不會引導。
“你真棒!”“你做的真好!”……這樣的表達太“偷懶”!
老師告訴我:
看見孩子可表揚的地方,表揚地越具體越仔細越好!
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發現兒子玩遊戲的時間縮短了,就非常驚喜地對他說:“喲,今天你竟然比以前少玩了25分鐘!你的自控力有加強呀!”
這樣說其實具體指出了他的進步點“少玩了25分鐘”,下一次,他就明白了該在哪裡去進步。而“自控力”更是對他這種行為更進一步的評價,他會產生一種成功和自信的感覺!
所以,在表揚孩子的同時,指出他具體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會憑藉內在的自我超越和追求優越感的本能,來一步步提升對自己的改變和控制!
三、看見孩子,也要看不見孩子。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發現過多的誇獎,孩子就會開始依賴讚美、強求讚美,開始出現讚美疲勞。
事實上,
讚美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如果我們每個方面都想一下子關注到位,孩子會出現自我膨脹。所以,想想你希望孩子在哪裡擁有動力,就應該將你的眼睛放在哪裡。
而其他方面,可以暫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如:孩子在學科上缺乏自信,你就應該將眼睛放在他學習上表現有進步的地方,鼓勵他,支援他,發現他。給他簡潔、精緻、
真誠的
讚美和鼓勵。
值得注意的是:“看見孩子”,不意味著拼命誇獎,在寬容之上,父母更需要有“底限”,這樣孩子才能在既相對自 由,又能夠儘可能地提升自信。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開始重新審視對孩子的教育,並將所學的方法運用到他身上。
但是,這個過程非常痛苦,每當我想心平氣和地跟他溝通時,他滿臉的不在乎,讓我怒火中燒,我甚至一度覺得這些方法都是沒用的。
但是老師告訴我:
作為父母,需要接納孩子有些時候的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和走彎路,允許孩子建立自己的節奏,休整、調節、充電,再上路。
於是,我轉移注意力,將對孩子的要求轉移到對自己的要求:
我今天跟孩子說話有沒有情緒化?
我有沒有不停地指出孩子的問題?
……
我給自己半年的時間改掉自己大吼大叫的習慣,並且開始“看見”他,將他的每一點進步看在眼裡,並且用恰當的方式告訴他。
既不讓他過於驕傲自滿,又給他足夠的動力。
這很難,但我堅持下來了。
果然,孩子默默地回報了我,他願意跟我分享一些趣事,對某些喜愛的學科,他願意花更多時間,就像蝴蝶效應般,他的學習從一科到另一科,逐步完成了百花齊放,而這一切,花了2年時間!
透過這件事,我明白了,要改變孩子,首先父母需要做出改變!
當然,在這裡需要指出,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夠解決每個孩子的問題,畢竟,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需要的方法也就不一樣。
渴望一個標準方案,一套標 準化的流程,幫自己養出一個優 秀的孩子,這是完全不現實的。真 正有價值、能讓人進步的資訊,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實證明,父母學習,再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嘗試、調整、固化,才是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