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些是已明確的致癌物清單,每吃一口都在餵養癌細胞!

由 鍾離綺琴 釋出於 健康

一日三餐中,有些天天被端上餐桌、送進嘴裡的食物其實早就登上了致癌物清單!

2017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釋出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根據對人產生的致癌危險性,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因子分成1、2A、2B、3、4共5類。其中1類致癌因子為有充分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屬於明確的人類致癌物。

根據已明確公佈的1類致癌物質,以下7類食物是生物中常見的致癌物:

 

1. 黴變食物→肝癌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主任醫師陸蔭英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想要不得肝癌,還要把好飲食關。儘量避免吃發黴的食物,發黴的食物裡面有黃麴黴毒素,會致肝癌。

多種研究表明,黃麴黴毒素是最強的化學致癌物,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1類致癌物,在誘發肝癌的能力上,它比已知的二甲基亞硝胺致癌性強約75倍。

2. 鹹魚→鼻咽癌

湖南省腫瘤醫院頭頸放療一科主任吳湘瑋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釋出的一類致癌物清單中“中式鹹魚”赫然在列。尤其在我國南方地區,逢年過節總愛端上鹹魚這道菜。

早在200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等全球權威組織聯合釋出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症預防》指南第2版中就曾明確指出:廣東型別鹹魚很可能是導致鼻咽癌的原因之一。

世界上所有的鹹魚,都是用高濃度的鹽醃製的。但是“中式鹹魚”和“外國鹹魚”的區別在於它有脫水的步驟:鹹魚在脫水的過程中,會生成一些亞硝胺類化合物,如亞硝基二甲胺等,這些亞硝基化合物就具有致癌性。

3. 檳榔→口腔癌

2018年,中華口腔醫學會和中國疾控中心曾調研湖南省群眾咀嚼檳榔和口腔癌的現狀,當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病房內,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史。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原院長俞光巖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檳榔中所含有的檳榔鹼促使膠原纖維沉積,長期食用會產生口腔黏膜下纖維病變,且檳榔裡的化學物質經過咀嚼後形成亞硝基,也是致癌化合物;除此之外,檳榔較硬,咀嚼時易對口腔黏膜造成創傷,久而久之也可能會轉化為口腔癌。

4. 酒精→食道癌

2020年,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子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釋出了一項系列研究。該研究對國人的營養代謝和藥物代謝相關遺傳特徵進行了分析比較。

研究發現,在飲酒方面,與歐洲和非洲人相比,我國人群的酒精清除率普遍較低。乙醛脫氫酶2基因突變是東亞人特有的,該突變導致飲酒後臉紅和酒精代謝不良。中國人口中該突變的攜帶者(純合比例為4.50%,雜合比例為34.27%)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於是當喝酒時,大量乙醛蓄積體內,臉色就會變紅。其實就是出現輕微“乙醛中毒”的表現。

研究者還發現,乙醛脫氫酶2基因突變也是食管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國人喝酒患上食道癌風險也更高。

5. 菸草→肺癌

吸菸者,無疑已成為“癌症的候選人”!隨著吸菸者的吸菸量越大、吸菸年限越長、開始吸菸年齡越小,肺癌的發病風險和機率也就越高。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熱病科主任醫師張永生2016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介紹,菸草煙霧中含有超過7000種化合物,數百種有害物質,其中既有致癌劑,又有促癌劑,因此吸菸不僅會誘發基因惡性突變,更可怕的是,菸草煙霧中的化合物和有害物質還會加速基因的損傷和阻止基因的修復,從而誘發癌症。

6. 燒烤、油炸食物→胃癌

重慶市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主任孫浩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胃癌是典型的與飲食習慣有關的疾病,大家熟知的燒烤、油炸類食品能誘發癌症。”

在臨床中,他們發現30歲到40歲的胃癌患者中,過半的人都愛吃燒烤或麻辣燙。尤其是有些地區的人們口味重,喜歡吃燒烤,但食物經過燒烤或煙燻後,容易產生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類物質,這些都是明確的致癌原。

此外,在2016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非常熱的飲料也列入了2A級(很可能致癌)致癌物。

7. 過燙食物、飲料→食管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6年《柳葉刀·腫瘤學》雜誌發表的致癌物評估報告發現,在中國、土耳其及南美洲國家地區的人們通常習慣飲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管癌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凌軼群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人體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一層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多維持在體溫,也就是37℃左右,在接觸到75℃左右的食物時,嬌嫩的黏膜就會被輕度灼傷。

長期飲用過熱的飲料後,可能會經常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會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應,從而增加了食道癌變的風險。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