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在中國屬於一個倫理範疇,其背後孕育著儒家思想的精髓,因此客套也是一種內在修養的體現。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人們為了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來表達“仁愛”的為人處世。
但客套和禮貌還是有差別的,禮貌一般形容的是正向方面,而客套一詞中帶有虛偽的意思,也就是透過貶低自我,來抬高別人,而且不分性別。
但在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中,很難區分禮貌和客套的差異,所以他們在教育子女時,很可能會誤導孩子,甚至這些被誤解的“中國式客套”,正在慢慢傷害孩子,但很多家長依舊不改。
孩子見到“陌生人”一定要打招呼嗎?不,他不需要很多家長認為,遇到陌生人一定要打招呼,這樣可以化解尷尬,也是孩子長大後為人處世的基本禮儀。
話雖如此,但禮貌不是客套,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如果強迫孩子去打招呼,那隻會換來孩子無情的抵抗。
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說在他小時候,外婆帶他出去玩,逢人便讓朋友“叫人”,但很多人他都不認識,所以不想叫,當時外婆的一句話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
外婆對其他人大聲說:“這孩子和一個啞巴似的,見不得世面,從來不喊人,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大方。”從那時起,他儘量避免和外婆出門,因為他覺得自己“丟人”。
相信朋友的事情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其實家長不需要強迫孩子“打招呼”,只需要以身作則,然後讓孩子照著模仿,他便能慢慢學會。
“媽媽,別人表揚我,我能接受嗎?”寶媽:不能,要謙虛有一次,同事李麗帶著自己的兒子去逛街,路上碰到了很久未見的朋友,朋友看到孩子後,誇讚地說:“這孩子長得真帥,個頭還挺高,隨你。”孩子聽到後滿心歡喜,剛想張嘴說謝謝的時候,李麗先開了口。
她對朋友說:“哪裡,他經常挑食,長得高也就那樣,沒啥好的,太瘦不健康,不像你家孩子,又萌又可愛的。”
此話一出,孩子的心涼了一大截,只見媽媽和朋友之間互相誇讚很是開心,但自己卻只能在一旁“舔傷口”。此情此景,只想將一首《涼涼》送給孩子。
為什麼父母不願意接受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或許在很多人心中,“面子”要重於一切,不僅要維護自己的面子,還要給“別人面子”。
因此為了維護它,人們需要創造出一種情境,當別人表揚你時,你應該透過貶低自己,從而讓他人獲得“面子”。
但問題是,誰又真正考慮到了孩子的感受?難道小孩子不需要尊嚴和“面子”嗎?所以作為家長,我認為還是要量力而行。
當對方誇讚自己孩子時,家長應該欣然接受,同時再予以別人讚美,這樣既成全了孩子,也維護了雙方的“面子”,何樂而不為呢?
“女兒,你去幫忙照顧那個叔叔”,女兒:“他們全是我爹?”朋友的父親前段時間住院,她心情很不好,和我抱怨了一番,原以為是她父親身體的原因,誰知道是“中國式客套”惹的禍。
父親經常讓她照顧同一病房的病人,還讓她幫忙買各種東西,本來沒日沒夜地陪伴父親,已經讓她筋疲力盡,誰想到還要照顧別人的爹,想想就生氣。
就這樣,她陪了10天床,受夠了父親讓她做的那些“公益事情”,便反問父親:“他們全是我爹嗎?”
從這個故事的角度來看,你說父親是熱心助人嗎?我覺得不見的,他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虛榮心”,讓別人看到自己女兒的“孝順”,但卻忽略了親人的感受。
畢竟陪護病人已經很辛苦了,還要照顧一群人,這種事應該委婉拒絕,否則苦的只是自己。
對於“中國式客套”,很多父母都存在誤解,認為這是禮貌,值得讚揚,但萬事都要根據場景而定,權衡利弊,而不是僅顧個人顏面,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但為何有這麼多家長不願意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