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3歲左右,父母要“狠心”幫他抓住這2個敏感期,將來會很省心

由 喜東付 釋出於 健康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長大之後會長成什麼樣子,在孩子3歲的時候就會有顯現。


這雖然是一句老話,但是其實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在孩子3歲左右正是處在各種“敏感期”中。

什麼是敏感期?

“敏感期”這個詞是由蒙特梭利提出的,而這也是蒙特梭利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她透過對幼兒自然行為的細緻、耐心、系統地觀察後指出:

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對有關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對其他事物則置若罔聞。

這種能力與印刻現象十分相似,蒙氏將其稱為敏感期。


解釋的通俗一些,就是處在“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項能力的學習速度會非常快,所以家長抓住這個時間來培養孩子是最有效的。

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十分的叛逆,所以家長一定要“狠下心”,將“敏感期”牢牢抓住,這樣孩子將來才會省心。

那麼孩子3歲左右會有哪些“敏感期”呢?

秩序敏感期(2-4歲)

家長會發現,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會非常的叛逆,做法也很偏執。

家長讓他幹什麼都說“不要”,而且凡事都要按照他的想法來。

喝水的杯子,必須按照“爸爸的,媽媽的,寶寶的”順序排列,如果誰不小心換了位置,他就會生氣地一次次調整過來;

媽媽下班回家,必須由他親自開門,如果其他人不小心代勞了,就會哭著讓媽媽重進一次;

搭積木,如果不小心被碰倒了,就會大哭不止,拒絕重搭,並歇斯底里地喊“只要那一個”!


【對環境佈局的“刻板”要求】

【對事物所有權的極度敏感】

【對事件發生程式的完美要求和預先設計】

這都是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中的特徵。

雖然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會很讓家長摸不著頭腦,也感覺很“抓狂”,但是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意義。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需要從固定的生活規律,固定的陪伴人,固定的朋友,固定的家庭環境等不斷重複的生活模式裡來獲取安全感, 來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那麼時候家長的做法就很重要了,家長想要擺脫孩子“偏執”的困局,用打罵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一味的順從孩子,那麼這個“黃金”時間,就會讓孩子養成“小皇帝”的壞習慣。


家長還是應當站在主導地位。去利用好這段時間,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例如:想要孩子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那麼就可以從寶寶以來的秩序感入手。

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睡前給寶寶一個有秩序的睡前儀式:依次進行洗澡、刷牙、脫衣服、讀書、互道晚安。

當孩子習慣於這樣的程式的時候,他就會清楚明白的下一步要做什麼,會更有安全感也會更有自信。

那麼一個好習慣就養成了。


在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家長切記要基於這三個準則上,不僅對孩子有利,更是會讓家長省不少心。

不要跟孩子“死磕”,3歲以內的孩子可以轉移注意力,3 的孩子耐心跟他講道理,他是可以聽得懂的。

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注,學會必要的安撫技巧。

抓住這個時期,培養收拾玩具,自己吃飯穿衣等生活好習慣。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兒童從2歲半左右就開始步入到了社會性敏感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社交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們開始喜歡結交朋友,喜歡參與群體活動。

所以社會性敏感期的教養,是最有助於孩子學會遵守社會規則、生活規範,以及日常禮儀,為將來他們融入社會,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和他人輕鬆交往奠定基礎的。


那麼家長在這個階段裡一定要承擔一個不斷引導孩子的交往能力的角色。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需要過多的主動介入到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只需要在他受到挫折時給出建議就好。

比如,當他因受到欺負而感到傷心時,可以給予他如何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建議,或者可以建議孩子用食物向對方表達好感,化“敵”為友。


當孩子受到威脅和欺負時,在精神上給予孩子支援。如果孩子內心足夠強大,外在表現就會自信。

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和“社會規範敏感期”中,都需要家長的引導才能培養的孩子的好習慣,那麼在引導的時候可以用到一個工具,就會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