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最怕溼邪,認為“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它易傷陽氣,阻氣機,粘滯纏綿,像牛皮糖一樣難以踢開;所以體內一旦有了溼氣,就很難祛除,不要想著喝一兩週的祛溼茶就能把溼氣趕走。
而且溼氣傷人隱蔽,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滲透力強,可逐漸使五臟失調。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痛風、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和溼邪有關。
自測溼氣體質
① 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易起痘;
② 大便粘滯不暢,小便渾濁;
③ 面色淡黃髮暗,胸悶乏力,嗜睡肢腫;
④ 小腿肚子常發酸、發沉,身體困重;
⑤ 睡覺流口水,起床時頭髮昏,耳內溼;
⑥ 小肚子變大,體型肥胖,人懶不愛動。
如果你有1-2條以上相符,就說明已經是頑固性溼氣了。祛溼調理刻不容緩!
溼氣重,都是因為脾虛
《黃帝內經》認為:脾主運化,根除溼氣,關鍵在脾臟。所以溼氣侵體,必然先調脾胃,以健脾養胃、利水滲溼為主。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溼能力、驅寒能力自然就變強了。
要養脾胃,只有將溫脾、理氣有機的結合,才能使補、瀉相得益彰,有效祛溼。
而且溼邪要脾胃的運化。暑熱使人出汗多,傷陽氣、損陰液,脾胃功能受到抑制,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堆積在體內,導致體內水溼運化失常,造成溼邪內生。
脾虛生溼氣,溼氣又會加重脾虛,內溼與外溼又互為因果,所以很多人都會陷入惡性迴圈。時間久了,溼氣很容易變成寒溼、溼熱,尤其是體寒之人,很可能溼邪、暑邪、寒邪同時存在,易造成虛實結合的疾病。
所以,想要去除溼氣,就要健脾益氣,再加祛溼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