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健康“加強臨床專科建設 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系列節目近日在線上舉辦。與會嘉賓圍繞過敏性疾病科普相關話題交流時表示,近年來中國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而公眾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卻相對滯後。因此,讓公眾瞭解過敏性疾病的防治知識,呼籲全社會關注過敏性疾病迫在眉睫。
科學認識過敏性疾病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大幅提升,給公眾帶來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主任、變態反應(過敏科)副主任馮佩英說,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具有保護、吸收、排洩、感覺以及調節體溫等功能。皮膚與外部環境直接接觸,易受外界吸入性、接觸性、光照物理等因素影響,引起系列過敏反應。同時,皮膚也是人體的一面“鏡子”,若人體系統出現感染、內分泌紊亂等情況,會透過皮膚反映出來。所以,誘發皮膚過敏的因素,既包括感染、免疫、內分泌、精神層面的“內因”,也有吸入性、食物性、接觸性等過敏源層面的“外因”。
變態反應(過敏)性疾病屬於全身性疾病,涉及多個系統和器官,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過敏反應可能會誘發哮喘、咳嗽以及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由過敏原因導致的呼吸系統疾病,實際上對人體的影響很大。所以,有過敏性疾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預防和治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周宇麒認為,做好預防工作的關鍵在於瞭解疾病相關知識,建議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呼吸系統疾病知曉率。同時,大家要及時進行過敏源篩查,明晰自身致敏因素。在此基礎上,患者可前往醫療機構進行脫敏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用藥,減輕疾病傷害。
謹慎對待兒童過敏疾病
疾病的合理防治對兒童早期發育至關重要,尤其在過敏類疾病方面。嬰幼兒皮膚脆弱,對相關疾病反應較為敏感,容易誘發其他過敏反應,需謹慎對待。
如何做好嬰幼兒變態反應性疾病的防與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主任陳壯桂建議:第一,提倡自然分娩、母乳餵養。母體產道細菌是嬰兒形成正常健康菌群的重要基礎,而母乳餵養可以有效補充嬰兒健康菌群建立所需因子。第二,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類藥物不僅會破壞兒童腸道菌群,還會增加過敏性疾病患病風險。第三,提倡戶外活動,多接觸大自然。研究發現,引起孩子過敏反應的因素以(室內)塵蟎為主。家長要儘量多帶孩子戶外運動,減少致敏源危害。
除了防治之外,日常護理也是嬰幼兒預防變態反應性疾病的關鍵。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變態反應(過敏)科副主任護師周琪琳表示,當前,嬰幼兒變態反應性疾病日常護理存在一些常見誤區。例如,牛奶、雞蛋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食物過敏源。對此,家長們的育兒誤區主要有兩個:第一,將“牛奶不耐受”視作“牛奶過敏”,並規避進食牛奶。此舉會影響到嬰幼兒的生長髮育。實際上,牛奶過敏其實是牛奶蛋白過敏,即人體對一種或多種蛋白質發生的免疫學反應。所以,家長不能僅憑孩子哭鬧這些非特異性症狀,就誤判孩子為牛奶蛋白過敏。建議家長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由專科醫生進行綜合評估,透過科學檢測來診斷。第二,因牛奶過敏,放棄進食含有蛋白質食物。建議家長為孩子尋找牛奶替代品,比如,含有牛奶類似蛋白質成分的羊奶。另外,家長在購買食物時,要仔細檢視標籤,最大程度地規避過敏源。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變態反應科是一門需要多學科配合的綜合性學科,科室成員往往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為培養變態反應學科專業人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變態反應(過敏)科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帶頭人楊欽泰認為,過敏性疾病具有“三多二少”特點:“三多”,即患者人數多、發病牽連機體系統多、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方面多;“二少”,指專門治療過敏性疾病的醫生少、民眾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少。
“在成立多學科組成的過敏科基礎上,我們希望培養過敏科的專業人才。”楊欽泰介紹,為實現上述目標,第一步,醫院成立了教研室,中山大學開設了針對非醫學生的通識課,以及針對醫學生的臨床變態反應學選修課,旨在讓醫學生掌握更多的過敏科相關知識;第二步,錄製專業課程,供學生網上學習;第三步,規劃探索成立過敏科(變態反應學系、過敏學系),從本科開始培養過敏科的專業人才,鼓勵經驗豐富的教授培養更多的過敏科研究生,以期改善“三多二少”的局面。
“目前,人才培養計劃還處於探索階段。由於我國過敏科專業人才緊缺,我們希望全國各醫學院校能夠聯合構建過敏科醫教研體系,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壯大過敏科隊伍,為越來越多的過敏患者提供優質服務。”楊欽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