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醫師報訊(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四屆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年會暨中國危重病醫學大會-2023(CCCC2023)上,國際貴黔總醫院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馬朋林教授提到的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國際貴黔總醫院有18張床位的重症康復病房(HDU),患者家屬可24小時進入病房探視。”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在門裡面,我在門外面。咫尺之隔,卻一面難見。這扇門就是重症醫學監護室(ICU)大門。關於ICU這扇大門應該開還是關,一直是醫療界熱議的話題。《醫師報》記者採訪了11家醫院,有9家醫院的ICU醫生表示,他們實行限制性探視政策,2家暫未開放探視,但目前正在為此努力。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ICU 眾望所歸

能否進ICU探視是很多身處ICU內的患者家屬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當你進入每個醫院的ICU門前,毫無例外,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ICU門前的走廊都睡滿了三兩成群的患者家屬,一張簡易床,一塊泡沫地墊,從家裡帶來的被子,幾乎都是守候在ICU門外家屬們的基本配置。

為何如此?記者採訪患者家屬時瞭解到,一是因為進入ICU的患者都是重病,很容易發生突發情況,如出現需要搶救等情況患者家屬必須隨叫隨到,等醫生電話叫才匆匆來到醫院的畢竟是少數。二是時常需要為患者補充各種生活用品以及購買不在醫保內又急需的藥物,一名家屬守著病房有時自顧不暇。

當病房大門開啟,患者家屬經常一擁而上,想及早獲悉患者的病情。醫生說得精疲力盡,患者家屬仍疑問重重。沒有見到患者本人,很多家屬心中擔憂不減。他們有強烈的願望想見患者一面。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圖/蘇州大學重症醫學研究所所長 郭強

CU硬體建設 任重道遠

發生在這種現象,是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醫院都能進入ICU 探視。容易引起院感,硬體設施不夠,沒有單間,害怕暴露患者隱私從而引起糾紛,在患者家屬面前執行醫療操作,容易引起誤解,護理人手不夠等等,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最多的顧慮,種種主觀客觀條件打消了醫院開放ICU探視的積極性。

安全是最大顧慮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重症醫學科目前就暫未開放探視,但家屬可透過ICU外安裝的電子螢幕檢視到患者情況。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重症醫學科李景輝教授表示,從人性角度來講,開放探視當然是最好的。但國內醫院受限於很多現實條件,比如,部分患者及家屬對醫療知識知之甚少,容易影響到醫生。ICU病房不是單間,難以保證患者隱私,容易影響到病友。“如果ICU將來能加強硬體建設,多一些單間病房,我們的醫療技術也不斷提高,開放探視將不再是難事。”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人力不足是掣肘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張安教授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很多ICU在建設之初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規劃。從院感及安全形度,確實難以實現開放探視。”該院ICU目前可進行走廊探視及影片探視,透過ICU病房靠近走廊一側的玻璃窗戶,家屬可看到患者,也可與醫護人員影片連線進行探視。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力資源不足,ICU難以達到指南上認為的1:3床護比,0.8:1的醫生與床位比。因人力資源不足導致患者一些小細節照料不到,比如被子沒蓋好等,都有可能被患者家屬將細節放大,可能產生各種糾紛。“但是親情的溝通與互動對患者來說是有好處的,因此我們也將為此進行努力。”張安表示,該院另一個院區的ICU某一個病房專門設了有單獨通道的兩個床位,希望將來能為一些病情平穩的患者提供探視上的方便。“隨著ICU環境的改善,人力的增多,大眾對ICU的理解加深,相信開放ICU探視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ICU開放探視 大有裨益

國際貴黔總醫院HDU為什麼能做到開放24小時探視,這是基於馬朋林教授在重症領域多年來的探索,“雖然我們建院才4年,但在重症醫學科成立之初,就開始嘗試開放ICU探視。開始開放一個病房,逐漸到開放一個病區。”新建的重症醫學科硬體設施齊全,為開放探視創造了條件。

“哪些患者可以探視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有疾病度過了急性治療期,病情比較平穩的狀態下才允許家屬探視。”24小時開放探視並不意味著家屬可隨便探視。儘管如此,這對科室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剛開始醫院很多領導也對此感到擔心。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決斷是正確的。馬朋林教授表示,“三年來我們沒有發生一例糾紛,而且患者得到了家屬的關懷,對治療也有一定的好處。”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在國際貴黔總醫院HDU病房,家屬探視患者 圖/馬朋林

開房探視可減少ICU綜合徵

開放ICU探視能帶來哪些好處?其一,有助於患者康復,減少ICU綜合徵的發生。ICU患者由於醫療資訊的缺乏、陌生的環境、與親人分離等原因。常出現焦慮、抑鬱、譫妄等ICU綜合徵,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二,緩解家屬焦慮。其三,讓家屬看到重症醫學醫護人員的辛苦,有利於改善醫患關係

全面開放未必是最好選擇

“曾有個因車禍進入ICU的女孩,因為每天見不到家人總是煩躁不安。如果家屬進入ICU陪伴一段時間,她的情緒就會變得很平穩。後來她很快康復出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科章仲恆教授講了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該院重症醫學科自建科以來便堅持半開放探視制度。每天下午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允許家屬探視,目前已經成為了科室公認的一種執行標準。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在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杜斌教授看來,ICU探視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完全不開放,二是固定時間開放(半開放),三是完全開放。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自建立之初就是第二種,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允許1~2位家屬進入ICU探視。有很多證據表明,當ICU中患者病情越重,家屬出現焦慮的情緒越突出,他們的情緒同樣需要受到關注。他強調,“我並不贊同禁止探視。但如果想在國內ICU實現24小時隨意探視,還是有困難的,儘管這能給患者家屬帶來很多便利,但也許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ICU開放探視分層管理 未來可期

“中國人有一種傳統觀念,患者如果住院時沒有家人陪伴,從心理上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增加家屬探視,可給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勵,甚至讓家屬早日參與到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石秦東教授介紹,這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科室管理負擔,比如要安排專門的醫務人員來引導探視。但總體而言,該院ICU在開放探視後在患者病情及醫患關係的改善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十幾年前,石秦東在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系訪問學習時發現,那裡的ICU隨時歡迎家屬的到來。他相信,國內未來ICU開放探視將是一種趨勢。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國外經驗值得借鑑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吳健鋒教授很贊成這個觀點。在加拿大多倫多讀博士後時,因孩子早產,他在當地醫院新生兒ICU陪伴了孩子一段時間。“他們的管理讓我大開眼界,兒科ICU甚至不用預約,可以穿自己的衣服進出,只需做好一件事——洗手。醫院還為家長準備了休息室,可以24小時陪伴孩子。”感受到巨大沖擊的他,回國後便開始在醫院推行ICU探視制度。患者每天有了盼頭,家屬也有了安慰。中山一院ICU將探視制度與“TEA”制度(t即tell,告訴家屬患者病情如何;e是evaluate,評估患者狀況;a是answer,回答家屬的疑問)作為與患者和家屬交流的核心制度。他表示,從“以病人為中心”的基本邏輯出發,開放ICU探視是對患者非常有利的。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開放方式在不斷探索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尹海燕教授表示,因院感、人力資源不足、病房需層流淨化管理等原因,她們曾對於開放探視採取了審慎的態度。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人員配置的提高、對院感的不斷重視,該院ICU也在開放方式上不斷探索。“從醫學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說,ICU開放探視值得有益的嘗試。”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陝西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每天會固定有1小時的探視時間。陝西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宗媛教授表示,該科在探視制度的改革上進行了不少嘗試。如每天會挑選一位病情平穩、意識比較清楚的患者,由家屬進入ICU陪伴1個小時,增加患者與家屬的信心。對於一些可以轉出ICU,因等床或其他原因還無法轉出的患者,ICU會請家屬用輪椅推患者到重症醫學科的外走廊活動1~2個小時,全程由醫護人員陪同,並佩戴基本的監護裝置,如指脈氧儀。宗媛說:“目前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其實,無論站在患者、家屬、醫生哪個角度來看,開放ICU探視都是有利有弊。多位專家表示,總體而言利大於弊,開放是一種必然。但對部分重症醫學科來說,硬體條件、人力資源等方面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援,才能後顧無憂。同時,ICU開放探視需要“三向奔赴”,患者需要,家屬認同,醫生同意,缺一不可。

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國內任意一家醫院ICU實現“I see you”的願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74 字。

轉載請註明: 獨家|該不該開放ICU的神秘大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