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年特輯【奮鬥者正青春】| 蒲城城:讓更多靈魂被理解

由 公羊易綠 釋出於 健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我而言,入門精神科的十幾年,也是“知人”與“自知”的過程。

希望觸達患者“靈魂”

我的研究領域是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精神障礙,與抑鬱和失眠比起來,算是小眾了。從個人視角看,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大腦功能的紊亂,透過正規治療大部分可以恢復。

在入門從業的十幾年裡,我看過太多可惜的事——老年抑鬱患者因未及時診治自殺,延誤就醫太久導致老年痴呆病情加劇,精神分裂症出現久治不愈……每一個疾病背後都埋藏了太多個體痛苦與家庭創傷。精神科是在接觸每一位患者的“靈魂”。

對精神科醫生來講,治病不是開藥那麼簡單,我們希望透過看到患者的人格、家庭背景等因素,更好地研究與分析疾病。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於欣教授指導下,我們建立了中國數百例首發精神分裂症隨訪佇列。我們希望搞清楚,怎樣做才能讓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過得更好。

本文作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蒲城城(左)為患者介紹病情

不斷探索自我“靈魂”

觀察和研究患者,也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精神科醫生一要有慈悲,二要有智慧。慈悲意味著要更具備同理心,不只是要有幫助患者的意願,還要有想象力能體會患者的痛苦;智慧意味著要不斷提升解決痛苦的能力,用足夠的病理學、藥理學和心理學知識療愈患者。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接近精神疾病的“真相”。

很多人經常問,精神科醫生做久了,會不會容易出精神問題?在我看來,生病是一件無常的事情,接受比恐懼更重要。你瞭解一個疾病,知道做什麼,然後去做,最大程度預防就可以了。精神科專業學好了,會更豁達,會更寬容。所以,不敢說我更健康了,但我覺得自己更真實了。

讓更多靈魂被理解 被尊重

在治療過程中,我常常聽到有人說,“性格不好才會得精神病”“西醫治療有依賴、副反應大”“精神疾病治療只需要‘話療’,不需長期服藥”……這些實際都折射出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

幫助更多人走出理解的誤區,是一件值得精神科大夫們長期努力的事情。我每年會做十幾場心理健康講座,很多同事們也長期活躍在科普一線。我們希望更多人能瞭解疾病,正視疾病,它實際上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是可以得到治療、控制的。消除精神疾病的病恥感,是維護全社會精神健康的第一步。

電影《一代宗師》中說:“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精神科醫生更是如此。精神科醫生研究大腦,卻又不止如此;精神科醫生還要理解人性,而這正是“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