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再過幾天就是秋分,秋分之後,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加大。
醫生提醒,此時“陽消陰長”,空氣逐漸乾燥,天氣由熱轉涼,非常容易引發一些疾病,大家要小心謹慎,不要惹病上身。 文/記者 匡惟 通訊員 李琪彬 唐熟能 漫畫/小牛 易發病 高尿酸血癥 病例 聽老人言進補 痛風發作走路困難 劉先生今年40多歲,聽老人說天涼後應當進補,於是他連續幾天吃海鮮、喝肉湯。結果導致痛風發作,右腳腳掌紅腫疼痛,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他趕緊去市中醫院就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情才有所好轉。 提醒 別人“貼秋膘” 尿酸高者要節制 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李勁松說,民間有“貼秋膘”的習俗,即在入秋之後開始進補,但要記住,進補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胡吃海喝,可能引發高尿酸血癥,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痛風——關節腫痛,甚至會導致活動受限。 李勁松提醒,長期患有高尿酸血癥的病人,很可能會出現腎臟衰竭、誘發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後果。因此,有高尿酸血癥的市民,更應該在此時節制飲食,瞭解食物的“屬性”,減少對高嘌呤、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比如煎炸食物、海鮮、動物內臟等。 易發病 關節病胃腸病 夏天空調吹得爽 秋季關節見風疼 有些市民發現,自己夏天裡整日對著空調吹都沒事,但天涼後,電風扇就能把骨頭吹疼。這是為什麼呢? “天氣轉涼後,夜間寒氣漸漸襲人,因此極易發生外寒內溼的關節痛症。”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思明分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遊志紅說,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鬆,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 這個時節還要當心胃腸疾病。遊志紅說,隨著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慾也會隨之旺盛,胡吃海喝使腸胃功能的負擔加重,加上晝夜溫差大,胃酸分泌增多,極易引發腸胃疾病。遊志紅提醒,除了注意保暖、合理飲食外,胃腸較弱者還應多參加運動,改善胃腸道的血液迴圈。 醫生建議 益腎養肝潤肺養胃 早睡早起夜臥防寒 李勁松建議,抵抗力較差的人群,比如老人和小孩,對氣溫的變化較為敏感,這個時節要注意防寒,不要久吹空調,也不可貪涼而大吃冰冷食物、洗冷水澡,這樣可以減少患上感冒等疾病的機率。“雖然已近秋分,但廈門天熱依舊,仍舊需要防止中暑。” 李勁松說,這個時節,要儘可能避免白天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尤其是中午時分。必須外出時,注意防曬,帶好遮陽傘、帽子等。 “總體來說,秋季養生的原則就是適當秋凍,隨時增減衣物;益腎養肝,潤肺養胃;早睡早起,夜臥防寒;防止大量出汗傷陽氣。”李勁松說。 易發病 病例 風燥感冒 鼻咽口唇發乾 頭痛低熱乾咳 去年入秋,65歲的張女士鼻、咽、口、唇都感到非常乾燥,總是乾咳,偶爾會咳出一些痰。此外還伴有頭痛、低熱症狀。一開始,她只是自己購買泰諾服用,但咽乾咽痛的症狀非但沒減輕,反而更明顯了。她硬挺了五天,實在堅持不了,才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思明分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張女士的症狀為舌紅少津,舌苔乾燥,為典型的風燥感冒。喝了三天的桑菊感冒湯,張女士終於痊癒了。 提醒 燥邪當令易傷肺 風燥感冒易發作 遊志紅說,天氣轉涼,燥邪當令,燥邪最易傷肺,引發風燥感冒。風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頭疼、咽喉腫、鼻塞等症狀外,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是“幹”,咽喉幹、嗓子緊,連咳嗽都是乾咳,少痰甚至沒痰。感冒初期,先表現出乾燥的症狀,如果不及時潤燥補水,就會加重感冒的病情。每年這個時節,支氣管病患者易出現風燥感冒。 遊志紅解釋,支氣管對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乾燥的空氣對氣管的刺激加大,而且,秋天是個草枯葉落的季節,空氣中致敏物質比較多,更容易誘發氣管炎。 遊志紅說,秋燥導致的咳嗽往往難愈,有時咳嗽病程甚至超過三個月,進而發展成慢性支氣管炎。另外,乾燥的空氣還會導致鼻腔黏膜的乾燥,會出現黏膜糜爛、黏膜損傷,進而導致鼻腔出血。 易發病 過敏性鼻炎 病例 鼻塞流涕非感冒 原來是過敏性鼻炎 去年9月,20多歲的陳女士過敏性鼻炎發作了,甚至因為鼻塞、流涕導致晚上睡不好覺。她還以為是感冒了,應該很快就能好轉。沒想到一個星期過去了,病情依然沒有好。 無奈之下,她去市中醫院求診,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經過一段時間的醫治,病情才有所好轉。 提醒 夏秋交替過敏源增多 空氣乾燥刺激鼻黏膜 李勁松說,夏秋交替之時,過敏因素也會增多。以過敏性鼻炎為例,空氣乾燥會刺激鼻黏膜,導致過敏性鼻炎發作,我國的過敏性鼻炎發病率高達37%。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出現嚴重鼻塞、流清鼻涕、連續打多個噴嚏,甚至可能伴隨眼癢、頭疼等症狀。有些患者甚至可能發展成為哮喘。 “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作,首先就是離開過敏源。”李勁松提醒,儘可能少接觸花粉、寵物等易過敏的物質,過敏嚴重者可以到醫院進行過敏源檢測,有針對性地遠離它們。此外還要多喝水、保持室內通風、多運動增強免疫力。如果過敏性鼻炎復發,幾天沒有好轉,就要及時就醫。來源:廈門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