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作者 | 馬小跳

最近,表妹吐槽,覺得自己養了個“假閨女”!

昨天,她看女兒吃飯慢吞吞地,心裡著急,就忍不住舀了一勺遞進她嘴裡。

女兒嚼了兩下發現,不是用自己的勺舀的,非要吐出來,自己重新舀來吃。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表妹的女兒長得還不如桌子高,但類似這種無端“叛逆”的事,已經數不勝數。

非要和小豬佩奇踩泥巴,老媽說做不到,她就嚎啕大哭;

堅持把手伸進200度的烤箱,老媽不許,於是原地爆炸,撒潑打滾;

媽媽剛想把她的公主娃娃借給鄰居小姐姐玩一會,她立馬搶過來宣誓主權,指著媽媽大喊“走開”......

此處省略1萬個省略號。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2歲前那麼聽話的女兒,怎麼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了呢?

其實,他們也不是故意的!只是遭遇了大名鼎鼎的“可怕的2歲”。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可怕的2歲人類幼崽向智人轉變的第一步

為什麼孩子一到2歲,就變得如此叛逆呢?這其實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2歲之前,孩子總是好奇地盯著周圍的一切,就像探險家哥倫布一樣,想要認識更多的事物。

到了2歲的某個階段,孩子漸漸意識到,他不僅可以觀察,還能依靠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只是,他們的能力還遠遠不足。想做又做不好,這種身心不一致的挫敗感,讓孩子很不開心,於是就開始做各種“無理取鬧”的行為。

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3類:要挑戰權威;要自己做主;要尋求關注。

1、挑戰權威

這個階段的孩子,張口閉口說著“不”,爸媽說啥都不算數!

據一位友人記錄,他家幼崽2歲半時,一天說“不”的次數竟然多達40次!

它就像孩子的第一次“獨立戰爭”,不管父母做什麼,他都會做出同樣的回應:懟你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2、要自己做主

這還不夠,他們還要實現“我做主”的目標。

兒子2歲時,我帶他去探望朋友。為了守時,我迅速給兒子穿上鞋子,結果,他非得把鞋子脫下來自己穿,奮戰了20分鐘都沒成功,最後“氣急敗壞”,一把將鞋子扔出了臥室。

對2歲孩子來說,事情能不能做成不重要,只要能做主,就行!

3、要尋求關注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怕被冷落,一旦發現自己不是焦點,就會“無理取鬧”。

我兒子就很會運用這一招。有一次,他說屋裡太熱,想開空調。我給他開啟後轉身離開時,他卻哇哇大哭。直到我放下手裡的活、把他抱在腿上,他才不再哭鬧。

這就是“可怕的2歲”,新手媽媽的“心病”,2歲孩子的“通病”。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2歲時的管教不當將影響孩子一生

更重要的是,如果“可怕的2歲”得不到合理引導,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可怕的2歲》作者,美國育兒專家約翰·羅斯蒙德就說:2歲時親子關係是什麼樣,之後就還會是什麼樣。

他舉了一個來訪者的例子。

那位媽媽說,16歲的女兒非常叛逆,她經常能聞到女兒身上濃濃的酒味,可女兒就是不承認酗酒。

媽媽:你為什麼偷喝酒還不承認?女兒:我沒喝。媽媽:你小時候往鞋盒裡拉大便就死不承認,現在偷喝酒,也不承認,你真是沒救了!

心理學家解釋說:2歲時開的頭,直到現在,依舊在他們的關係中起作用。

小時候是什麼樣,長大就什麼樣。2歲時沒解決的問題,長大後也很難再彌補了。

李玫瑾也曾舉過一個10歲叛逆女孩的例子。女孩可能和家長有矛盾,三天兩頭往樓下跳,被送到醫院後,醫生問家長:“你這孩子怎麼老跳樓?得好好管管!”家長很無奈:“不是不管,是管不了。”

李玫瑾解釋說:他不是管不了,而是管晚了。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把孩子的叛逆期變成成長的黃金期

既然2歲這麼重要,那家長到底該怎樣應對呢?

1、父母要切換角色

心理學家主張:養育孩子和耕種一樣也是分季節的,每個季節所包含的教養內容應該各有不同。

孩子0-2歲時,父母的角色是照顧者,教養的目標,就是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成長。

等孩子成長到3-13歲,父母就應該樹立權威性,不能做百依百順的“好爸爸”、“好媽媽”,而是要開始未雨綢繆,對他進行有效的管教。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2、接納理解孩子的“叛逆”,正面引導。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不要發火,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引導他們說出真實的想法。

在《媽媽是超人》裡,咘咘堅持不肯吃蔬菜。

賈靜雯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耐心地說:“不要什麼講出來,媽媽聽不懂。”

咘咘哭著說:“我要媽媽抱抱!”

賈靜雯抱起咘咘,咘咘不僅乖乖地把菜吃完,還給幼兒園老師拍了照片。

當孩子得到正面引導,他們就不會再依賴“哭鬧”的方法。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3、讓孩子做選擇題,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當孩子不配合時,我們還可以用選擇題,引導孩子做出行動。

比如,孩子不吃飯,我們就可以問孩子:你是用紅色碗吃飯,還是用黃色碗呢?

心理學家發現,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時,他們做事會更有動力,而且,會更願意承擔責任,行動力也更強。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4、提前溝通,堅守規則。

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把握底線,否則孩子就沒辦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

但不管什麼規則,父母都不能簡單地告訴孩子:“這是規則”。我們一定要把具體的規則演示給孩子看,否則,2歲的孩子,並不會信服。

比如,我們可以說:“你再這樣做,我就會沒收你的全部玩具。”然後一邊說,一邊收起她最喜歡的玩具,告訴她再犯錯,以後就不能再玩了。

孩子看到具象的後果時,即使還會吵鬧,只要媽媽態度堅決,哭上兩次,也就不會再犯了。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5、和孩子溝通時,語言要具體、簡潔、命令。

  • 具體

父母給孩子提要求時,最好不好說“禁止”“不許”,2歲孩子還沒辦法準確理解否定句。

比如,媽媽想告訴孩子“不許爬桌子”,在孩子聽來就是:“……爬桌子”,你越說不能爬桌子,他就越往上爬。

相反,如果你用強調的語氣,給出具體的指令,說“下來”,孩子就更容易聽話。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 簡潔

2歲的孩子聽不懂複雜的解釋,父母最好直接下命令。

如果孩子爬桌子時,你對他說:

“寶貝兒,你得從桌子上下來,因為你要是從桌子上掉下來,你就會受傷,媽媽就得帶你去看醫生,別讓媽媽心疼,好嗎?”

這番話在孩子聽來,就變成了:“……桌子......掉下來......醫生......媽媽......受傷。”他會覺得,是桌子倒了砸在醫生身上,媽媽受傷了。

反倒是“下來”這個簡單指令,孩子更容易明白。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 命令

父母的指令,最好用“你必須”、“你該做”這樣的命令句式,如果是請求的語氣,孩子就會討價還價。

相比“如果你從桌子上下來,我就給你買冰淇淋吃”,更管用的句式是:“你必須從桌子上下來!”

給孩子堅定的態度,要比左右搖擺好很多。

其實,“可怕的2歲"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父母理解2歲孩子的天性與需求,“可怕的2歲”,也能變成“了不起的2歲”。

與所有父母共勉。

——End——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作者:馬小跳,90後寶媽。專注分享婚姻、育兒知識。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88 字。

轉載請註明: 可怕的2歲,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