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好友約吃飯。她每吃幾口就會停下來,皺著眉一臉痛苦的樣子,後來索性把筷子撂一邊,不吃了。她說:每年春天就口腔潰瘍,今年也逃不過去……呃。
誰說不是呢?一想到自己隱隱作痛的腮幫子,我使勁點頭。春天來了,牙痛的毛病又犯了。
這幾天還遇到好幾位媽媽問我,孩子扁桃體發炎了,嗓子又紅又腫,怎麼整?
雖然大家都宅在家,但春的氣息還是沒放過我們——口腔潰瘍,牙痛,扁桃體發炎……這個上火三兄弟就不依不饒的找上門來了。
在中醫看來,春主肝,升發之氣旺盛。如果一個人特別愛生氣,我們會說他“肝火太旺”,如果仔細觀察,越是這樣肝火旺的人,越是容易有習慣性口腔潰瘍,長痘痘,或者是嗓子紅痛等症狀。說白了,就是容易上火。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生,指的就是春天強大的升發之氣。這股氣體現在植物身上,它們就可以快速的萌芽,破土而出,向上生長。這股氣體現在人體中,就表現為肝氣的升發。對於小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的氣刺激著身體不斷生長。
所以,春天的升發之氣這麼旺盛,是有好處的。但旺盛的過了頭,就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正常情況下,人體氣機通暢,肝氣順暢的升發,沒什麼問題。但如果身體的通道是堵著的,氣不順,那升發的肝氣受阻,毛病就出來了。想象一下,那些淤堵的部位,加上過盛的肝氣推動,就會呈現出比平時高的多的“壓力”。那些我們認為的上火,很多時候就是區域性的氣血太旺盛,壓力大到超出了身體承受能力的表現。
比如一些有慢性扁桃體炎的小孩子,扁桃體這個部位長期都是有淤堵的,那麼春天發炎的可能性就很大。
另外有一些媽媽,產後氣血差,沒有及時養回來,肝血不足呀。中醫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人體氣血是相互制約,共同合作的。當肝血不足時,無力制約春季旺盛的肝氣,導致肝氣升發過了頭,好了,也會“上火”。這在中醫常叫做:“虛火上浮”。表現為口腔潰瘍,牙疼,頭暈,或者低熱不退。
說了這麼多,也就想說,當春天上火的種種症狀都來了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疏通淤堵,一方面要把過旺的肝火收一收。
疏通一下淤堵的肝氣,推薦大家幾個按揉的穴位。肝經原穴:太沖穴。頭面部的疼痛問題,可以再加上大腸經原穴:合谷穴。
【太沖穴】
位置:坐位或仰臥位。由第1、2趾間縫紋向足背上推,至第1、2蹠骨之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可感有一凹陷處即為此穴。
方法:輕輕按摩十分鐘,也可按揉至酸脹感減弱,以自身情況為準。
太沖穴為肝經原穴,按揉此處可以幫助有效疏通肝經淤堵,緩解“上火”疼痛情況。
【合谷穴】
位置: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間橫紋正對虎口指蹼緣上,屈指,拇指尖所指之處,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為此穴。
針灸中有句話:“頭面合谷收”,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而大腸經經脈循行直接經過了人體頭面部,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合谷穴算是頭面部疼痛問題的特效穴,對疼痛可以起到很好的舒緩效果。記得小時候牙疼,都是老爸給我掐幾下合谷,就神奇的不疼了。
方法:按揉或者輕輕掐按都可,小孩5分鐘即可,大人以自身酸脹感為宜,常規5-10分鐘。
解決了淤堵問題,我們就可以順暢的將多餘的肝火清理一下。那麼這裡就教大家一個非常簡單又高效的方法:吳茱萸貼腳底。
方法:取吳茱萸3克,陳醋適量(注意哦,一定要是釀造陳醋效果才好)。將吳茱萸打成粉末,加入適量陳醋揉搓成丸,晚上睡前貼在雙腳湧泉穴上,用抗過敏膠布固定即可。次日早上拿掉。
吳茱萸在實際治療中有比較突出的三大功效——引火歸原、止痛、降逆下氣,同時,由於吳茱萸入肝經,祛風邪效果好,很適合春天用來消肝火。
吳茱萸貼在湧泉穴上,可以“引火下行”到湧泉穴上,讓體內的火熱被湧泉穴的“泉水”澆滅,“漂浮”在人體頭面部的“上火”自愈。
而陳醋,一者可消炎殺菌;二者味酸入肝,有收斂肝氣的功效,最適輔助引火歸元。吳茱萸配合陳醋,可以快速入肝經,達到引火下行,收斂肝氣的效果。
湧泉穴:位置:在腳底,腳掌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
湧泉穴為腎經的井穴,在人體相當於一口清涼的水井,我們引火下行,就是把頭面多餘的火,通通引到湧泉穴,藉助湧泉穴的“水”,澆滅掉,排出體外。古有云:“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便是對湧泉穴在頭面部疼痛問題上具有治療作用的肯定。
吳茱萸貼腳底的注意事項:
1.對於皮膚敏感,容易過敏的孩子,需要觀察皮膚變化,縮短敷貼時間,保留2-3小時即可,防止藥物或者膠布過敏(臨床結果,膠布過敏的孩子還挺多的)。
2.通常情況下,敷貼3-4天上火情況會明顯好轉。建議孩子連續敷3天即可,後期根據情況間隔敷貼,防止出現皮膚損傷。
3.家庭使用,建議週歲以上寶寶,週歲內寶寶請在專人指導下使用哦。
最後加個小尾巴: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增加上火風險,春天嘛:“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老祖宗告訴我們,要早睡早起,飲食清淡,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開開心心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