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秋冬健脾好時機不傷陽氣、祛溼健脾的搭配,原來是它們倆
說到健脾祛溼,很多人想到紅豆薏米的組合,其實薏米相對寒涼,用滲溼,也就是透過排尿的方式,把溼從水道代謝出去。
想要快,用紅豆薏米,但如果想祛溼還健脾止瀉,甚至補到氣血。那就要多找找它法。
如果你最近白帶總是很多,男子對應陰囊潮溼……
如果你常常便溏,並非吃涼和吃壞肚子那種,只是一貫的不成形……
如果你感覺身體裡好像總有一條清理不乾淨的臭水溝,黏液滿布……
如果你感覺全身都很腫,一按一個坑坑……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沒氣血,想補又補不進……
其實都需要健脾,脾後天之本,如果脾虛,運化的能力弱,你吃很多好東西,都吸收不了,反而變成虛火或是痰溼垃圾。
如果脾的生清之力會減弱,人就特別容易拉肚子,大便不成形,還會有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
除了便便溏洩。更廣義地說,洩,還包括了精氣的散失。女生白帶變多,其實就是脾虛而固攝的力量不足了。
這些情況要怎麼辦呢?
這個豆子,歷代醫家和方子中都常伴左右,這就是白扁豆。
白扁豆:我長這個樣子,有一條白邊邊,不要買錯啦
白扁豆,歸脾、胃經。味甘,微溫。健脾化溼,和中。
首先,它歸經於脾、胃經,因此首先就作用於脾胃從而達到健脾、和中的作用。
它又是甘味,甘能補、能緩、能和。也就是可以幫助消化,調和中焦,從而消除飲食積滯。
它微溫,因此不會傷到脾胃陽氣,而可以一直食用。溫又能化溼,因此既能化溼,又能健脾。
李時珍也大讚它:「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除溼而解毒也。」
脾之谷。當之無愧。
而《隨息居飲食譜》上說它「健脾止洩」,這止洩,便是說白扁豆有很好的的固攝作用,可以避免精氣的洩瀉,比如比較嚴重的白帶問題。
同時,白扁豆還是一味安胎藥,這也好理解,因為它可以「固攝」嘛,寶寶就穩妥。
最簡單的就是把白扁豆炒了,來煮水。
炒過的白扁豆,會有些焦褐色
還可以白扁豆+山藥來熬粥。
白扁豆30克,粳米、鮮山藥各100克。山藥洗淨,去皮,切塊;粳米淘洗乾淨。先將白扁豆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30分鐘,再放入粳米和山藥,煮至粥成即可。每日早、晚溫熱食用。
我們把白扁豆烘焙之後研磨成粉,做成了芡實蓮子粉。
芡實:補脾腎而兼能祛溼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止瀉、益腎固精、除溼止帶。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不僅是女人的“不老米”,也是男人的“長壽米”。
芡實入脾、腎經,既能益腎固精,又能健脾祛溼,而且補的力度溫和不容易上火,能預防陰液受傷導致的乾燥而且不會滋膩生溼氣。
1、防乾燥最明顯的就是皮膚好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芡實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無機鹽及多種活性物質,經常食用有利於保持皮膚的水分和彈性,讓皮膚更加美麗動人。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要想氣血充沛,必須要先把脾胃調養好才行。所謂的“黃臉婆”,其實就是脾虛造成的。
2、健脾祛溼最強
燕麥芡實粉,比例是燕麥3,花生2,芡實2,山藥2,紅棗2。我們尋訪祖國各地,找到優質的食材,做成一碗不加糖也足夠好吃的糊糊。
芡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溼。補益脾胃,讓它獲得動力;同時去除體內溼氣,溼氣沒了,氣血動起來沒有累贅,人就會輕鬆,消除睏倦。
脾胃弱的人容易腹脹,消化不良,沒胃口,吃東西沒味道,大便不成型的問題。
如果還溼氣重容易感覺頭蒙,如同裹著東西,拉肚子,大便粘廁所,肉軟軟的胖,四肢沉重乏力,溼疹,嚴重的還會引發脂肪肝、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不少女子白帶多其實就是身體溼重的表現,對於脾虛溼氣重的人可以芡實、白朮、茯苓一起吃,如茯苓芡實粥、芡實山藥粥等。
提到祛溼,很多人想到的是薏米,而芡實的祛溼功效比赤小豆、薏米更強,而且薏米屬微寒性,長時間吃胃受不了。
蓮子:補益脾胃,祛溼的同時還能養心安神,心安能減少思慮,而思慮過多是脾虛的重要誘因。
山藥:補氣健脾,還能補益肺腎。肺能調理水的通道,腎主全身之水,脾主運水,溼氣重雖然根本在脾運水能力下降,但調理肺脾腎能更快的把溼化掉。
芡實與山藥:均具有補脾止瀉的功效,補益效果相似,但芡實之固澀腎精,更有甚於山藥。而且溼氣重堵住中焦的人不能用山藥,從某種程度上看山藥是不祛溼的,山藥的強項在於補脾肺之氣,益肺腎之陰。如果是陰虛體質的,但又溼氣偏重,就可以芡實+山藥。尤其老人,孩子,孕婦,用一點芡實與山藥炒熟後,弄成粉末,每天和粥調服,可以祛溼補脾,同時補脾肺腎之陰。
小米:黃土高原上的小米,最得土氣,而脾屬土,在五穀中小米最養脾胃。
燕麥米:比燕麥片的效果更好,可以很好的補脾益氣,也是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一種穀物。
紅棗+葡萄乾+花生:養脾胃、補氣血,調和味道。 有人可能會問,紅棗生溼,這裡還要放紅棗嗎?紅棗健脾,又能調和諸味,這裡用烘焙過的紅棗,更多的是補益脾胃的效果。放在這裡,絕對是利大於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