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隱藏20年的小女兒曝光:被誤解千年的“偏心父母”,為什麼難以公平
原創 妙黛有言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人人都知道華為有一位“長公主”孟晚舟,在媒體面前永遠優雅從容,渾身上下散發著女企業家的幹練。
即使被囚禁異國他鄉,也從來不卑不亢,帶著腳銬也能舞蹈。
關於“長公主”孟晚舟的故事,幾乎就是一部女性艱難成長史。父母創業初期,她見證了父母從家徒四壁開始創業的艱難。
研究生畢業後,她想要出國深造,可還是接受了父親的建議,隱姓埋名來到華為,從基層做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這是女企業家的典範,也是一個家庭中,“長女”的風範。
就在近兩年,華為的另一名“小公主”姚安娜也走進人們的視野。
1998年出生的姚安娜,沒有經歷父母創業時候的家徒四壁,更沒有為教育資源擔憂過。
她從小學習芭蕾舞,已經成為了英皇芭蕾RAD最高級別獲得者,而且還完成了姐姐的“留學夢”就讀於頂級學府哈佛大學。
就在孟晚舟被捕的前一週,姚安娜參加了一個全球頂級的舞會。向來不愛拍照的老爸任正非,為了女兒還接受了媒體拍全家福的邀請。
兩位孩子的兩種人生,也在暗示著多子女家庭,出生順序對一個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個是被賦予厚望的“長公主”,一個是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小公主”。
像很多二孩家庭一樣,兩個孩子性格、興趣迥然不同,出生順序似乎“決定”著性格。
孩子出生在父母的不同年齡段,心境不同,期待不同,對兩個孩子的陪伴、關愛也就不同。
也有不少孩子認為父母偏心,給自己造成了一生的童年陰影。
實際上,當我們明白父母對不同孩子的期待,明白了出生順序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也就能明白父母“偏心”從何而來。
1.
父母的期待與投射不同
第一個孩子出生時,父母往往比較年輕,事業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理想自我”超越“現實自我”,對自己的人生還有比較高的期待。
同樣的期待,就會投射給第一個孩子。
父母對自己的期待,那些完成了的,未完成的,都希望第一個孩子能替他們實現。
小有成就的人,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礦”,就像古代君王對長子嫡子的厚望。
平凡一些的家庭,則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第二個孩子就會大不相同,第二次見到軟軟糯糯的孩子時,潛意識裡的期待已經投射得差不多,“剩下”的可能更多是自己的壓抑。
那些對自己的不接納,那些壓抑了許久的情緒,都期待二寶幫自己實現。
所以說很多二寶頑皮、成績不好、愛搗蛋,都是源於父母對自己的壓抑,讓孩子“替”自己表現出來。
很多家長對二寶無條件的縱容,因為孩子就像父母“內在的小孩”,父母希望自己可以擁有快樂,擁有照顧,於是就給了二寶。
換個更形象的類比,老大更多的像是父母的“超我小人兒”,代表著責任,期待,規則。老二更多的像是父母的“本我小人兒”,代表著本能,慾望,放縱。
不排除有很多家長對不同順序出生的孩子,期待是相反的,比如更偏愛長子,對幼子要求高,但是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期待終究不盡相同。
2.
“半獨生子女”的大寶,心裡是慌張的
老大剛出生的那幾年,就像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所有的資源、愛、陪伴都是他的。生命早期的那幾年,他們享受著父母全部的愛。
帶著父母的期望,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自己該成為最好的,最優秀的。
美國心理學家萊蒙在《排行學》一書中對不同順序出生的孩子作出過分析,其中老大往往會有兩種型別:服帖討好型和敢作敢為型。
前者更加樂於助人,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後者則穩重幹練,意志強大。
這些也有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弟弟妹妹的誕生,讓老大認為他們必須做得更好,更加出色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愛。
這種好勝心是父母的期待投射,也是有了二寶後,大寶學會競爭的產物。
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同胞競爭障礙被列為兒童情緒障礙。
它的表現是,弟弟妹妹出生後,兒童會出現某種情緒紊亂,表現形式就是嫉妒嬰兒、模仿嬰兒、想要吮吸等退行行為,或者與父母衝突,情緒焦慮等。
在網上看到過很多影片,都是二寶出生後,大寶變得粘人。
看到弟弟被抱著睡,自己也要求被抱著睡。
看著弟弟被包裹起來喝奶瓶,他也要被包裹起來喝奶。
這些不是什麼搞笑影片,而是所有大寶的委屈和心酸。
孩子小的時候,對異性父母有俄狄浦斯情結,“恨”爸爸分走了媽媽的愛。弟弟妹妹的產生,像是另一種“混亂的俄狄浦斯幻想”——即父母除了我之外他們還有別的需求,他們有性需求,還有再生一個小寶寶的需求。
弟弟妹妹的出生也給一個孩子帶來了一種原始恐懼,那就是“我”的存在也許沒有那麼重要。
帶著這樣的潛意識,老大一邊與弟弟妹妹爭寵,另一邊又讓自己變得更好從而獲得更多關注。
當然,好勝心與責任心是“典型”的老大特徵,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例外,比如父母給予了足夠的關愛、兩個孩子相差年紀較大或者性別因素,展現出“非典型”的特徵。
毋庸置疑的是,二寶的到來對於大寶來說,是一種競爭。
即使長大後有了溫情,可小時候那種恐懼感是客觀存在的。
3.
被照顧的老二,從小就會競爭
和老大不同,老二一出生就存在競爭者,他們就學會了如何爭奪更多的資源。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如果自己的某個兄弟姐妹在某方面做得很好,那麼自己的“生存”選擇只能是以下四個:
在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的能力;
競爭,努力比他做得更好;
反叛或者報復;
因為不相信自己而放棄。
老大與老二截然不同,是因為一個家庭中的資源是有限的,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存,只能在不同的領域,扮演自己不同的角色。
《親愛的小課桌》中,葉一茜曾經說過,有一次森碟不好好讀書,她和田亮正在批評森碟的時候,弟弟拿出一張獎狀“神補刀”。
這就是二寶“利用”大寶能力不足的方面,展現自己的能力。
明智的父母當然能看懂孩子的小伎倆,可是也有很多父母,就真的被小的“降服”。
張口就來一句“老二就是比老大精”“你看你弟弟比你小還這麼懂事”。
老二往往比老大更懂得撒嬌,也是在“利用”老大不擅長的地方,爭奪更多家庭資源。
懂得爭寵,有一定的創造力和破壞性,是“典型”排行老小的特徵。
雖然說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會呈現“學霸+學渣”“懂事+調皮”“散漫+嚴謹”這麼極端的組合,卻可以明顯看出兩個孩子的相反。
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典型老大”和“典型老小”的特徵,但是我們知道兩個孩子的競爭衝突從何而來時,才能幫助他們製造溫情。
4.
不同出生順序,要不同的關愛
雖然兩個孩子生活的環境、學校、鄰居、親戚都是相同的,但是他們對環境的感受不同,對世界的解讀不同。
我們瞭解了兩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後,也就知道如何對待不同的孩子。
首先,作為父母,儘量關注到每個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模一樣的公平,而是父母能給自己獨特的關愛。
給每個孩子一樣的禮物不是愛,給他們帶有自己特徵的禮物,才是真的“公平”。
更要關注兩個孩子的需求,儘量給兩個孩子各自專屬的時間。
尤其是大寶,更需要與父母單獨相處,來證明自己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其次,激發老大的責任感。
家裡比較成熟的孩子,如果正確引導的話,那可能就是一種領導力,一種責任心。
多項研究表明,半數以上擔任領導、領袖的都是具有“典型”老大特徵的。我們要調動老大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學校、家庭的建設中來。
尤其是二寶的照顧上,我們不要求他們“讓著弟弟”,而應該要求他們“幫助”媽媽照顧弟弟。
再次,讓二寶真正“長大”。
對於備受關注的二寶,即使沒有父母的關注,親戚朋友的愛護也不會少。
他們更需要的是自己動手的機會,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們自己會做的事情。
同時也要告訴他們,別人對你的愛你也要學會回饋,尤其是一直在愛著你的哥哥姐姐。
不要拿兩個孩子比較,更不要求兩個孩子相同,他們都是不同的個體,都可以過自己的人生。
出生順序的確重要,可是影響出生順序的核心並不是基因與環境,而是父母的態度與關愛。
有時候兩個孩子的關係不是父母所能掌控的,可父母卻應該對家庭資源、自己的精力做出應有的選擇。
公眾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