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我家寶寶身上長了紅色的米米,肯定是長溼疹了哦”、“寶寶又流鼻子了,是不是感冒了哦”、“娃兒兩天沒上廁所了,我去買個開塞露”……
醫生要讀那麼多年書,還要經歷實習、再學習等階段,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庫,都不敢保證自己對所有疾病都瞭如指掌,更別說我們普通人。很多疾病的症狀都很相似,家長萬萬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和自以為就給孩子下診斷,否則孩子受了罪還沒有效果,特別是以下這些常見的容易混淆的疾病。
便秘V
S攢肚
寶寶的排便次數正常情況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生後第1周的新生兒平均排便次數通常為4次以上,而到4歲時減至每天1-2次。
便秘會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大便硬結、乾燥、排出困難,寶寶易哭鬧,容易食慾減退,一旦大量糞便排出,這些症狀很快會消失。
至於攢肚,這其實是個正常情況。約60%的寶寶會發生,多為母乳餵養的寶寶,只要能吃能睡,小肚子也軟軟的,那就不用擔心。
痱子V
S溼疹
天氣熱或穿衣多的時候,小寶寶是很容易長痱子的,而溼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兩者的症狀非常相似,但還是有不同。
1、原因不同
痱子是由於汗孔阻塞引起,而溼疹是因為皮膚乾燥,屏障功能下降,甚至過敏引起的。
2、發生時節不同
痱子多發生在炎熱的夏季,溼疹則不分季節,冬季嚴重。
3、發生部位不同
痱子常出現在頸、肘窩、胸背、膕窩等地方,嬰幼兒可發生在前額、頭部等多汗多的地方。
溼疹則可以出現於容易摩擦和接觸衣服的部位,常見於前額、面頰部、耳後,手臂和大腿的外側等。
4、皮疹外形不同
溼疹是一片一片的紅斑,非常乾燥,可有脫屑。
痱子是一粒一粒的小水泡。天涼快,痱子就沒了,天一熱,痱子又來了,夏天熱浪一陣接一陣,痱子也會一批又一批出現。
溼疹是隨著溫度的升高會紅一點,但並不會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消退。
肚子餓V
S腸絞痛
我想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排除疾病的情況下,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是不是餓了?但在排除孩子餓了、困了、渴了、冷了、熱了等因素外,孩子還是哭鬧個不停,就要考慮一種特殊情況了——腸絞痛。
寶寶每天哭鬧至少3個小時,每週哭鬧至少3天,發作超3周,而生長髮育正常,就很可能是腸絞痛。約20%的寶寶會發生,通常從出生2-4周開始,60%到3個月左右會好轉。腸絞痛是發育中常見的問題,病因不明,普遍認為可能與嬰兒腸道神經發育不成熟、腸脹氣或乳糖不耐受有關。
腸絞痛的特點:
1、寶寶總是一陣一陣的突然間發作煩躁、大哭大鬧。
2、發作時哭得很使勁,面部漲紅,握拳蹬腿,腹部鼓脹等表現;
3、睡眠不安穩,易被吵醒;
4、排氣多,易打嗝和溢奶,有些寶寶排便費勁,但大便並不幹;
5、很難哄。無論如何搖、抱、哄,往往都不會太有用,直到小孩筋疲力竭才會罷休。有些寶寶排完大便或者放屁後情況似乎會好點。
流感V
S感冒
感冒是寶寶很常見的問題了,感冒和流感是一對雙生子,症狀很類似,但不完全相同。
感冒的症狀為咳嗽,伴有打噴嚏,流鼻涕,鼻塞,甚至發熱等;但精神食慾睡眠正常,全年可發病,多見於季節轉換時。
而流感患兒往往接觸了流感患者,咳嗽,流涕,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輕,全身症狀較重,例如:發高燒,頭痛,全身肌肉痠痛,腹瀉,精神食慾下降等。流感高發於秋冬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