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對於我們和孩子來說,如果生活沒有儀式感,就沒有了那些難忘的時刻,也就失去了很多的快樂。

同樣的,在生活中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讓他有意識地去規劃、體驗日常生活。德國兒童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梅蘭妮·葛列瑟聯合幼兒教育學校創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儀式感》一書中指出:“家庭儀式為孩子的生活帶入了一種架構,協助我們自身與家庭建立和諧的生活。”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全書她用在家庭中施行多年,效果極佳的教養秘訣告訴我們家庭儀式感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怎樣的作用,以及應該如何施行這些儀式感幫助孩子獨自、自律,與家庭感情親密。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有用的小妙招吧。

在過去,如果有人每天按照固定的時間做相同的時間,會被認為不夠酷,不知變通或者太過迂腐,但時間改變了這種觀念,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個人經驗,都肯定了生活中那些固定、規律而重複的流程,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儀式。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認同這種儀式,但卻常常忽視對儀式的建立,那究竟什麼是儀式呢?

作者在書中指出,儀式是在特定情境或特定時間點所做的特定行為。它有著特定的規則和需要遵守的固定流程,並且需要刻意練習,讓它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能熟悉這種儀式的流程。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比如永遠有固定的睡覺時間和睡覺儀式,固定的吃飯時間,一天至少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在餐桌上用餐,而且直到用餐結束,所有人都要留在餐桌上。這樣的儀式會給每個人,尤其是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賴感。

如果儀式才剛剛進入你的家庭和人生,那麼之後你會漸漸發現,你的家庭生活會因為儀式而變得輕鬆起來。因為透過儀式,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會明確和預先確定下來,也就是毫無妥協的餘地,這樣會省去很多討論的時間,讓你可以從容地安排其他事情。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那麼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作者在書中給出了9點,歸納起來就是:儀式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賴感,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儀式也能促進孩子獨立,提高他的學習力,增強專注力,並建立規則意識和設定底線;同時,儀式還能讓日常生活得到預知,幫助孩子建立秩序和方向,保持健康。

簡單來說,就是儀式讓孩子能夠擁有強健的人格,還會讓他們健康成長。

不過,儀式和規則是不同的。

規則需要去遵守,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儀式卻並不需要,即使沒有很好的執行,也不會受到懲罰,因為儀式呈現的是教育中的正面元素,和懲罰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如果儀式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約束,那就必須要趕快廢除它,如果不想取消她,那就要用更好的儀式來改進或者代替。

儀式在日常生活中會簡化我們的生活,讓人產生歸屬感,讓家人更團結,面對外人時,彼此會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儀式,會有同心協力的感受。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儀式也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比如不喜歡睡午覺的孩子,去了一個有午睡儀式的家庭中生活,那麼這個儀式對他而言就是一種折磨。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她人生中一段儀式帶來的可怕經歷。

小時候,她的阿姨去世了,表姐希望年少時的作者可以一起進入停屍間去跟阿姨道別,因為這是傳統的儀式。但作者並不願意進入停屍間,在表姐幾次勸說之後,為了讓表姐滿意才跟著她進入了停屍間。從此之後,無論作者和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停屍間的送別對她來說都是一種糟糕的感受。

強迫孩子去做一件父母覺得好而孩子不願意的事情,就可能會導致孩子一輩子都害怕這件事情。因為孩子對這件事的理解和我們或許完全不同,他不夠成熟,那樣的事情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只有將儀式與正面的事情聯絡起來,才會是有意義的,同時也要睡著時間、環境的改變而不斷地調整儀式,才能讓儀式真正地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小幫手。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儀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可以在很多特別的日子裡使用,讓這些特別的日子變得更加與眾不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和美好的回憶。

那麼如何用儀式把這些特殊的日子變得更加美好呢?

首先,給生日一個聚會

生日是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意的日子,這天總需要將插著拉住的蛋糕放在裝飾得很漂亮的桌子上,唱著《生日快樂歌》,吹著蠟燭、許願、拆禮物,接受大家的祝福……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這樣的生日儀式是很多人都接受並喜歡的,如果父母能夠創造一套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生日儀式,那對孩子來說會是十分特別和快樂的。比如讓壽星決定生日禮物、午餐晚餐吃什麼等都是很不錯的儀式,甚至也可以舉行一場特別的變裝會等,讓孩子在這一天感受到和平時不願意的快樂,將會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其次,讓家族慶祝活動成為心中最重要的日子

如果家族中有重大的慶祝活動,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特殊的東西,比如一套新衣服等去參加,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但同時,家族活動很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無法融入,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折磨。這個時候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和孩子年齡相近的夥伴一起參與,但並不是每次都會有合適的人選。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如果活動的地方離家不是很遠,就可以邀請孩子的一個朋友一起去,那麼孩子們會很開心,也會玩到一起。也可以讓孩子帶本新的繪畫本、彩色筆、貼紙書等,讓孩子即使一個人也可以有事情做,讓他不至於那麼無聊。也可以讓孩子一起來幫忙,讓他有事情做,感受到和家人一起勞動的快樂和充實。

然後,讓傳統節日深入人心

即使生活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很多傳統節日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按照不同的傳統節日風俗使用一些不同的儀式,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得吃粽子,中秋節得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春節再忙也得回家等。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用儀式幫助孩子理解節日蘊含的文化也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讓孩子不但能夠增長了知識,也能夠讓他明白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最後,孩子生病時

雖然這是一件不太讓人愉快的事情,但卻無法避免。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寬容一些,比如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睡,或者得到特別想要的零食、書籍和禮物等,甚至可以在看完醫生之後,帶孩子去吃個冰激凌、漢堡,玩一會兒手機或者多看一會兒電視等。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用這些特殊的儀式,讓孩子能夠毫無壓力地去看醫生,配合醫生的治療,幫助他儘快地康復。只要每次在這些特殊時間段裡,都不斷地重複這些行為流程,那麼這些有規律的儀式就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甚至有可能讓他產生期待,讓生病的感覺變得不那麼糟糕。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忙碌的生活已經剝奪了我們太多的情感,為什麼不用儀式教會孩子給生活加點鹽?

當他有一天獨自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時,儘管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仍然會一如既往地在每一天的清晨給自己一頓豐富的早餐,給自己一個確定的當下;也會在每一個疲倦的深夜,安心地遵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和重視節氣、節日,和自己的影子乾一杯;在世間斑斕的誘惑中沉澱下來,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即使生活艱難,也總有時間讓自己的腳步從容一點,讓生命的節律更清晰一點……

願我們的人生都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浪漫的詩和廣闊的遠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06 字。

轉載請註明: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