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丨觀察四個方面可判斷母乳是否滿足寶寶需要

由 解洪海 釋出於 健康

資料圖片

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活性物質,可預防新生兒發生腹瀉、中耳炎、哮喘、溼疹等感染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母乳餵養的寶寶發生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相對較低,且母乳中含有一些促進發育的因子,可促進新生兒大腦細胞和智力的發育。很多研究證實,母乳餵養的媽媽發生乳腺癌、卵巢癌的風險也有所降低。
 
5月20日是全國母乳餵養宣傳日。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乳腺中心副主任醫師王靜、產二科護士長鬍玉娟就大家關注的母乳餵養問題進行解答。
 
Q:如何判斷母乳是否滿足寶寶需要?

胡玉娟:觀察尿色及尿量:母親下奶後,嬰兒小便>6次/24小時,說明寶寶攝入了足夠的母乳。觀察大便的顏色及次數:胎便一般在出生後2-3天內排盡,顏色由墨綠色逐漸轉變為棕色或者黃色,說明攝入了充足的母乳。觀察嬰兒體重的增長:寶寶出生後7-10天體重恢復至出生體重,此後體重持續增加,滿月時體重增長600g及以上。觀察嬰兒的滿意度:嬰兒自己放開乳房,看上去滿足並有睡意,表明乳汁充足。
 
孩子前10分鐘吃的奶都屬於前奶,比較稀,水分較多。之後的奶稱為後奶,後奶有豐富的脂肪,呈乳白色。母乳餵養提倡一側乳房要吃二三十分鐘,吃空一側再換另一側。如果換得太快,孩子會總是吃不著營養豐富的後奶。
 
Q:寶寶不會吃或不願吃母乳怎麼辦?

王靜:新生兒吃母乳和吃奶瓶、安撫奶嘴、乳頭保護罩時,舌頭、顎和嘴的動作是不一樣的。寶寶在學著吃母乳的過程中,如果在乳頭和人工奶嘴之間換來換去,就會造成乳頭混淆,即寶寶不會吸吮或不願吸吮母乳。乳頭混淆是許多媽媽和寶寶們在哺乳的最初幾周裡遇到的常見問題。
 
糾正寶寶乳頭混淆的關鍵是停掉所有的人工奶嘴,包括奶瓶、安撫奶嘴、乳頭保護罩等。寶寶能夠完全地接受乳房親喂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關鍵要堅持。如果寶寶情緒不好,建議先安撫好再實施親喂,安撫時可以嘗試用容器將少量的母乳流進寶寶的嘴裡,但務必不要過多。另外就是必須保持正確的姿勢和含乳方法。
 
Q:正確餵奶姿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胡玉娟:媽媽在哺乳前,一定要放鬆,讓肩膀和手臂有一定的支撐,防止哺乳的時候太累而移動,影響寶寶的含接。將嬰兒的頭和身體形成一條直線,如果嬰兒的頭和頸是扭曲或者歪的就不能輕鬆地實現吸吮和吞嚥;將嬰兒的臉貼近乳房,正對乳房,鼻子對著乳頭,寶寶吸吮時張大嘴巴,能夠含住媽媽的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嬰兒的身體整個面對著媽媽的身體並貼近媽媽;媽媽可以在嬰兒耳朵或者更低一點的水平來支撐寶寶的頭頸,注意不是按住嬰兒的後腦勺,如坐位哺乳時,寶寶的頭頸枕在媽媽的臂彎裡。媽媽用手臂及整個手掌去支撐寶寶頸部背部腰部甚至寶寶屁股。對於稍大的嬰兒,託其上半身即可。
 
Q:母親患上乳腺炎是否要停止餵乳?

王靜:多數情況下是完全不必要停止母乳餵養的。乳腺炎期間高熱並不影響母乳的質量,醫生所用藥物多數也是可以繼續母乳餵養。而且充分地排出乳汁,可以使乳腺炎儘快地恢復。如果患有乳腺炎症,在治療的同時應根據醫生的具體指導來進行或調整母乳餵養,找出乳腺炎症原因,以預防再次發生。
 
和寶寶分離幾天後或者患有乳腺炎後,奶量會下降一些。如果大一點的寶寶對於媽媽奶量的減少感到沮喪並因此不願意吃奶,可以在每次哺餵後再擠奶5分鐘並堅持兩到三天。乳腺炎期間或之後泌乳量減少和患病期間發熱、區域性乳汁淤積等有關,待病因解除後,透過上述方法,多數媽媽也能恢復奶量。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