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如何增強骨密度? 骨科醫生告訴你具體做法,壯骨防疏鬆
養生保健意識提高以後,很多人都知道定期體檢,通常會做尿常規、血常規、B超等專案,但是很少有人會做骨密度檢查。其實,50歲以後骨量加速流失,檢查骨密度很有必要,知道自己的骨密度是否符合標準,才能根據結果適當補充,預防骨質疏鬆。
患者檢查過骨密度後可以得到一個數值,數值在1個標準差內說明骨密度正常,希望你繼續保持。數值在1至2個標準差之間,說明骨量正在流失,屬於低骨密度,需要儘快養骨。數值低於2.5個標準值就說明已經患上了骨質疏鬆症,要積極採取治療措施。
為什麼骨密度會降低?
骨密度降低是自然規律,隨著年齡增長必然要發生的變化。進入50歲以後,女性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明顯快於男性,這是因為女性在絕經後雌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骨骼吸收鈣的能力下降,流失的速度加快,導致入不敷出,骨骼內的鈣質越來越少,年紀越大,骨量丟失得越多。此外,不良的生活、飲食方式也會加快骨量流失,比如說抽菸喝酒、缺乏運動、長期生病臥床等等。
一般來說人到30歲達到骨量最高值,等到50歲過後骨量逐漸下降,患者在這個時期內就要積極預防骨質疏鬆,防止出現關節疼痛、駝背、骨折等情況。
如何增強骨密度?
1、不僅要補鈣,還要補充維生素D
鈣元素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著骨骼的硬度和密度,很多人都知道要多補鈣,因此每天大量吃豆製品、喝牛奶,但是光補鈣還是不夠的,中老年人對鈣質的吸收能力有限,還需要補充維生素D和其他礦物質,幫助鈣質吸收、利用。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質轉化成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的活性成分,可以從食物中獲取,也可以從藥物中補充。如果屬於低骨密度建議透過食療慢慢補充,若是已經換上骨質疏鬆症,建議儘快服用鈣片和維生素片。
2、加強體育鍛煉,但是要適度
很多人覺得養骨就是要多吃補鈣的食物然後少運動,注意保護關節,恰恰相反,養骨應該要適當運動,比如說慢跑、騎單車、打太極、跳繩等等,這些運動都對骨骼有幫助。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刺激骨密度增加,促進骨細胞分裂重建結構。但是患者不能一味的選擇負重和攀爬,若是運動量控制得不好,反而會減少骨密度。只有透過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才能幫助肌肉增長,預防骨質疏鬆。
3、補充蛋白質,但是沒有必要選擇蛋白粉
蛋白質是細胞和組織的成分,參與機體生命活動,它屬於有機大分子,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體。蛋白質占人體體積的20%,更是佔了骨骼的50%,也就是說飲食中蛋白質含量高低決定著骨骼健康。如果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骨骼健康也會受到影響,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機率明顯提高。因此,只有攝入足夠多的蛋白質才能保證骨骼健康,患者平時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充分攝取營養成分。很多人認為吃蛋白粉可以更快的補充蛋白質,但是骨科醫生卻不建議額外補充蛋白粉,因為只要正常飲食人體就不會缺乏蛋白質,過度攝入身體反而吸收不了。
4、注意控制體重,但是不能太瘦
我們知道身體過於肥胖會給骨骼帶來巨大壓力,膝關節和踝關節要承受更多的重量,因此很多超重的中老年人都想方設法減肥,但是體重過輕也不好,對於更年期婦女來說,身材過瘦是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會增加骨折、駝背、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患上關節炎的機率也會變大。因此,中老年人控制體重是一門學問,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才能保護骨骼健康。
骨科醫生提醒大家,中老年人過了50歲以後一定要重視骨骼健康,至少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隨時瞭解自己的骨骼情況,發現有骨質疏鬆跡象時儘快防治,同時還要在飲食上多下功夫,及時補充多種營養元素,最好每天都能抽出時間鍛鍊身體,增強關節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