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是我國傳統醫學總結出來的養生之道,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有些人不知何時開始春捂,誤把“冬三月”的多穿衣也認為是“春捂”;更有人春捂不當,不但沒能達到養生效果,反而捂過度導致上火。怎樣才能科學有效地進行春捂呢?
何時春捂,要看氣溫
很多人以為,春節過後就該春捂了。事實上,有些年份的春節來得比較早,大年初一出現在元月份,春節過後絕大部分地區氣候意義上的春天還沒有到來。這時應該按照古人“冬三月”的養生法則進行作息,多穿衣服本來就是件正常的事,根本沒有“捂”之說。
何時才開始春捂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看所在地的春天是否開始了。氣候意義上的春天是否開始,取決於當地氣溫是否穩定透過10℃。依據這一標準,從三月份開始,我國大多數地區都進入氣候意義上的春天了,也就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人們多穿一些衣服,就是名副其實的“春捂”了。
是不是進入春天后,時時刻刻都要春捂呢?答案是:仍然要看氣溫。專家建議,春天何時“捂”何時脫衣,15℃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一樣。如果“捂”著時不覺得燥熱,身體不出汗,也沒什麼不舒服,即便氣溫稍高於15℃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一“捂”身體就燥熱、出汗,便可以換些輕裝,否則“捂”出了汗,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春捂也是技術活,要掌握一些竅門
首先,要注意捂的位置。中醫保健專家指出,春捂的時候,要注意護好兩頭(頭頸和腿腳)。頭是諸陽之首,頭部皮膚較其他部位的皮膚厚而緻密,頭部的血管及淋巴組織極為豐富,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頭部常常外露,毛孔也較大,最容易散失熱量。腳為人體之本,是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絡。常言道,“寒從腳下起”,因腳遠離心臟,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腳的保暖很重要。因此,春天裡,老人的帽子不要摘得過早,孩子們的鞋襪也不能馬上換成太單薄的。青壯年也要注意捂下半身,因為腿部血液迴圈比上半身差,本來就很容易受風寒侵襲,如果下面穿少了,寒氣和溼氣就會悄悄地趁虛而入。
其次,要注意捂的時空分佈。一般來說,春季氣溫日較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一定要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較高,此時在室外便可適當減衣,比如脫掉外套。必須注意的是,進入沒有暖氣的室內後,必須及時將脫掉的衣服重新穿上,否則極易引起感冒。
春捂莫過度,否則易上火
春捂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南方地區步入三月份,或北方地區進入四月,天氣明顯有些熱時,如果還穿著棉衣,就會超過身體的耐熱限度,體溫調節中樞就會適應不了,對健康不利,容易誘發“春火”。尤其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春季空氣溼度較大,如果“捂”過了頭,還可能誘發中暑。
需要說明的是,“春火”的發生,根植於人體內因,過度的春捂只是外部誘因。因此,預防和抑制“春火”,首先飲食必須科學合理。應該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蘿蔔等;果品有栗子、紅棗、枸杞子、菠蘿等。將這些食品科學搭配,就能從中攝取豐富營養,特別是蔬菜中的多種維生素可充分滿足肝臟的需要。除了春捂有度與藥食調理外,還需調養精神,制怒養肝,以防春火萌動。
春季氣候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對於前者,當然要注意保暖,恪守“春捂”之道;對於後者,當天氣連續幾天都是豔陽高照(日最高氣溫常常在20℃以上),這時就不能“捂”了。若是暮春時節,倒是可以遵循夏日的一些養生之道。當然,春日的兩種極端天氣有可能交錯出現,這時穿衣和脫衣就該勤一點。俗話說“急脫急著,勝似服藥”,可謂春季穿衣的經驗之談。
作者 _ 霍壽喜
本期編輯 _ 劉雪松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