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形成與父母有關,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氛圍下,性格方面也會存在微妙的差異。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一種孩子,他們往往非常自卑,不善於交談,不敢跟別人對視,甚至走路都低著頭,有一種打心底裡否定自己的感覺。這些孩子為什麼如此自卑,多半是因為父母的這幾種行為所致。
1、 跟孩子哭窮
養育孩子雖然是家長的義務,但是有些家長就是喜歡站在道德高點跟孩子抱怨。會這麼做的家長往往認為,他們越是告訴孩子家裡沒錢,這買不起那買不起,孩子將來就越有出息。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典型的“窮人思維”,孩子會受到家長們長期抱怨的影響,從內心否定自己甚至自己的家庭,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孩子揹負著“家裡窮”的包袱,走到哪都會覺得被人看不起,內心的自卑感就會越來越強烈。
2、 對孩子期望過高
家長們想讓孩子優秀,但有些家長在這方面的做法就太過偏激了。家長們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孩子,而且會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內心的壓力會非常大,且永遠活在家長否定的語言當中,即便孩子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依舊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3、 喜歡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家長們都喜歡用身邊的例子去激勵孩子學好,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並沒有任何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否定自己。其實這一點很容易想明白,家長們可以嘗試從孩子的層面去理解這件事,當家長們拿別人跟孩子作對比時,孩子八成在想:我也付出努力了,為什麼依然沒有別的孩子成績好?可能是我沒天賦,就算努力了也是白費,既然努力沒有用,那我何必再努力呢?家長們刺激性的語言會加深孩子內心這樣的想法,孩子打心底裡否定自己,未來必定會變得更加自卑。
可見家長們對於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有多大,如果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問題,勢必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家長們教育孩子之前,要把他當成一個獨特的個體去對待,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子,應該擁有自己的成長過程和人生,只有理解和尊重,才能讓孩子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