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普通的食材,由於普通並不起眼,所以常常被人們忽視,比如說今天我們所要介紹的這樣一種食材,就是非常好的,但是常常不被人注意,原來它這麼養生啊,醫聖、藥王都研究過它
粥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煮粥的原料禾、麥、黍、稷、稻等作物,已經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而周書中更有著皇帝始烹穀物為粥的文字記載。
商周時期粥還是以果腹為主要目的。
漢代時,粥的養生功能始於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書中對米、藥合用也就是所謂的藥膳,有明確的敘述。如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方中都加有粳米。
張仲景
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扶正氣也;
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
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違於下爾。
據推測張仲景這一創意來自於《黃帝內經》中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說法。
唐朝時藥王孫思邈又就藥膳粥的增加了一些看法。在《千金要方》中專列食療一門。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還收集到了民間的一些方子:
穀物皮糠粥防治因維生素B缺少所致的腳氣病;羊骨粥溫補陽氣;防風粥去四肢風等粥方,至今仍延用。
宋朝時,在《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又廣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藥粥方。
宋代老年醫學家陳直還在《養老奉親》書中收集了適合老年人養生延年的補養藥粥方43個,喜歡養生的大爺大媽可以去找來看看。
元朝時,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記載瞭如用於治陽氣衰敗,五勞七傷的枸杞羊腎粥;治虛勞、骨蒸久冷的山藥粥等方子。
明朝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又收載了藥粥62方,並列專節論述。
清代時,研究藥粥的醫家和學者較多。黃雲鵠所著的《粥譜》一書使藥粥療法系統專著問世。書中記載粥方247個是記載粥方最多的一分資料。
從漢初到清末,有關記載藥粥應用的著作已有近300部,逐步形成了藥粥療法的應用體系。
說了這麼多,教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做粥方法
很多人都覺得做粥,無非是煮米放料,注意火候,其實不然,簡單的粥也是有一些技巧的。
首先淘米泡米洗米的前期準備就不說太多了,只要注意每個米都吸飽水分即可,要知道吸飽水分之後米的體積明顯增大了很多、水位則降低了一些。
其次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冷凍。將泡好的米稍微瀝乾、填滿大小適中的器皿,放進冰箱中使其凍結成塊。冷凍的時間根據器皿大小,一般為1到幾個小時。冰凍後不僅可以控制做粥的分量同時還可以將米碎化。煮粥這次給大家介紹的是瘦肉粥,不是皮蛋瘦肉粥哦!
蔥洗好切段,姜洗好切絲切豬肉、醃製。瘦肉切片,用油鹽放入鹽,料酒醃一下,根據個人口味調解味道。豬肉一般醃製7、8分鐘即可,與燒水同步進行。水開放米,白粥煮滾倒入瘦肉煮幾分鐘放入蔥花,拌均,淋入油,加入鹽,攪拌猛火燒煮,適時攪拌裝碗
這樣煮出的瘦肉粥,簡單、綿糯口感鮮美,易於消化。至於口味,喜歡加菜就加菜,喜歡加蛋就加蛋,你的廚房,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