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扭扭車被女娃佔有,索要時女娃奶奶說的話,寶媽強行奪回
親子教育裡,分享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話題,重視分享、提倡分享更是一種備受關注的教育理念。但是真正的分享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搞錯了分享的真正意義,那麼教育可能會變成適得其反。
已經到了秋高氣爽的時節,很多媽媽都帶著孩子在小區裡散步玩耍。樂樂媽媽也不例外,樂樂也帶著他最喜歡的扭扭車在小區遊樂區裡玩著。一個小女娃走過來想和樂樂一起玩耍。樂樂十分大方地把扭扭車拿給了女娃。
本來是一件其樂融融的好事,結果女娃要離開時卻出了問題,女娃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下扭扭車,非要帶走。可扭扭車也是樂樂最喜歡的玩具,情急之下,樂樂放聲大哭起來。
樂樂媽媽蹲下來和女娃商量說,下次我們還在這裡玩,哥哥會把扭扭車帶來,咱們一起玩兒。可是女娃怎麼都不同意,死死地抱住玩具不撒手。情急之下,樂樂媽媽伸手去取,結果女娃奶奶不樂意了,在旁邊陰陽怪氣地說:“一個玩具而已,值幾個錢,老師沒教過分享嗎?”樂樂媽媽聽了這話,一下子站起來,用力奪回扭扭車遞給樂樂,丟下了一句話:“分享不是忍讓!不懂就不要亂髮言!”
如何才是正確的分享呢?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線,就算是孩子也不例外。正確的分享就是有選擇性地進行分享,哪些可以分享哪些不可以分享是有底線的。如果是自己珍視和喜愛的事物,那麼不願意分享十分合理,不需要道歉和被批評。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一原則,並教會他們判斷和取捨,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意見,拒絕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物權意識的,這種意識從一兩歲時就開始萌芽,他們常常會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如果別人動了自己的東西,他們還會大哭大鬧。但這並不代表孩子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只是他的身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父母們千萬不要急著給孩子下定義扣帽子。此時進行強行的分享引導也是不可能的,這是孩子無法完成的任務。只有當到了一定年齡後,父母才能進一步地開始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
分享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是孩子對事物和分享物件進行權衡後,自然而然產生的行為。有時候父母為了博得一個“愛分享”的好評,或者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無視孩子的意願,把分享變成了剝奪,極大傷害孩子的內心,也讓孩子的未來失去了分享的積極性。心愛之物被迫割捨的痛苦甚至會讓孩子記住一輩子,而被父母逼迫的經歷會讓孩子慢慢變得熱衷討好他人,變成一個討好型人格。
今日話題討論:您知道分享也是有正確錯誤之分嗎?您是否強迫孩子分享過自己的東西呢?不妨告訴大家,讓大家也吸取一下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