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些部位,真不能凍,要捂好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些部位,真不能凍,要捂好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靈樞·本神》

所以有智慧的、明白天地執行之道的人,其養生一定會遵循四季的陰陽變化、寒暑不同而調整自己的作息起居。

養生闡釋

四季的天氣溫度隨陰陽不同而變化,夏天天氣炎熱,適應這種溫度變化,大家紛紛脫下長裝,換上輕薄的夏裝,臥具也由厚重的棉被、羊毛被及褥子換上了涼蓆、涼被。冬天溫度降低,大家又再次穿上、蓋上厚實保暖的衣物和被褥。所以寒熱明顯時人們能主動根據身體需求來調節適應,但是對於春、秋,溫度表現變化不是很明顯的季節,人們往往無所適從,因此民間有句諺語:“二八亂

穿衣。”

農曆二月正是初春時節,白天氣溫回升,於是很多人紛紛脫下冬裝,換上春裝,更有一些年輕人,為了展示自己的青春,早早穿上短裙、短褲等。其實春天時節,陽氣方升,乍暖還寒,氣候多變,早晚溫差較大,且常有寒潮來襲,加之冬天人體氣血執行緩慢,春天時人體代謝功能還處於較弱的狀態,不能很好地進行體溫調節,對外界適應力、對病毒的抵抗能力較差。所以此時過早著衣單薄,容易感受風寒。特別是基礎條件差的老年人和小孩,其抗病力差,受了風寒,寒阻經脈,血流速度減慢,引起臟器缺血,易發生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卒中、冠心病等疾病。所以春天不能早早脫下棉衣,應該等氣溫上升穩定、人體代謝、抵抗力增強之後,再減衣服。唐代藥王孫思邈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漸達於外、於上,人體下焦之陽氣就會漸少,春天穿衣服太薄,容易使人感受風寒,寒傷脾陽,不能運化水谷,中阻腸胃,消化不良;此外,寒阻經脈,也會使人們出現頭痛的症狀,所以他主張,春天穿衣上邊可以薄一點,但下邊必須要厚,以維護人體正氣,抵禦時邪。

農曆八月是秋季,秋季氣溫變化的幅度不大,不似春天那樣溫度變化快、早晚溫差大。秋季氣溫是逐漸轉寒,一日之內的溫度變化也不大。所以民間就有“十月小陽春”的說法,就是農曆十月的時候氣候還似春天和暖,所以“秋不忙添衣”。秋天的時候有意識地讓人體“凍一凍”,這樣可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增強防禦機能,為冬天酷寒的到來做好準備。再者秋天陽氣下降,如穿得過厚,體溫太高,陽氣反升不降,與秋天乾燥相加,燥火上升,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的上火、出血症狀,一些高血壓的老年人,甚至會有卒中的可能。有的母親疼愛孩子,秋風一起,就要求孩子穿上厚衣服,沒有“凍一凍”的機會,因此孩子們除了免疫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之外,陽氣不能有效收斂,對陽氣的休整恢復不利,所以現代社會的小皇帝們在兩代大人們的呵護下,體質越來越差。

一年四季是互相聯絡、漸緩過度的,不能截然分開,疾病的產生和免疫力的低下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春捂秋凍”只是其中的防範措施之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09 字。

轉載請註明: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些部位,真不能凍,要捂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