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孩子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這種情況反而要多留心

當職場媽媽要重回戰場、大殺四方;當寶寶到了年齡要上幼兒園;當因為各種原因寶寶暫時要離開媽媽的時候,要接觸陌生人、進入陌生環境時,他們常表現出不安、焦慮的情緒,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通常最早出現在寶寶8-10個月左右,12-24個月是分離焦慮的高峰階段。

8-14個月的孩子會拒絕讓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不想讓媽媽去上班,即使是媽媽上個衛生間,也會在門外大哭、拍門。

大一點去上學時,因為要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接觸新的環境和新的朋友,孩子會本能地感到不安和焦慮。所以每年九月開學時,幼兒園總會有一段時間哭鬧聲不絕。

除了寶寶,家長們這時也特別難受,“躲藏”在園區內外的各個小角落,看著哭泣的寶寶挪不動腿。

注意!孩子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這種情況反而要多留心

那麼,這種分離焦慮會對寶寶有什麼影響嗎?

分離焦慮在現有的觀點中,都認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適度的分離焦慮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麻煩,只要爸媽做好耐心的陪伴和引導,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幫助孩子適應和過渡即可。

但過度的分離焦慮,就需要引起爸媽的重視,及時幫助孩子進行調整。具體表現有:強烈拒絕和爸媽分開,一旦分開就反覆出現焦慮、害怕、哭鬧的情況,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身體不適。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比方說孩子在幼兒園入園時,表現得很安靜、正常,就像普通的大班小朋友一樣。這時,也需要家長多加註意:到底是真的沒有分離焦慮,還是沒有表達出分離焦慮?

如果孩子本身容易適應新環境、情緒變化比較平緩,平時與父母分離時就沒有太明顯的焦慮表現,那入園時沒有哭鬧,家長是可以放心的:孩子就是分離焦慮程度比較低。

可若是發現孩子存在分離焦慮,只是沒有用哭鬧、糾纏的方式來表達,但同時出現了以前沒有出現過的行為,比如吃手指、咬指甲、揪頭髮,甚至強烈反抗上學,這說明孩子存在分離焦慮,只是和其他孩子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發現,並引起重視,積極引導,避免因此引發孩子的不安全感,甚至影響一生。

注意!孩子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這種情況反而要多留心

如何和寶寶“和平分手”

孩子和養育人之間建立了親密又深刻的情感聯絡,要分開時,產生傷心、難過、痛苦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

那麼,分別時刻,我們該怎麼和寶寶“和平分手”呢?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儀式感”。

分別時的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接下來事情的合理預期,讓他們“心裡有底”。

“分別儀式”有幾點需要注意:

1. 即使接送人不同,分別儀式也一定要保持一致。

這容易讓孩子養成習慣,更有利於接受未來每天的分開。可以結合寶寶的喜好,約定好道別儀式。可以是:親親腦門、擊掌,或者簡單動作組合成的“魔法操”等。

2. 進行道別儀式後,接送人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離開。

情緒是會傳染的。當家長面對分別時都非常焦慮,又怎麼能期待孩子乖巧、獨立、儘快適應幼兒園呢?

所以分別時,家長一定要避免過度的難捨難分和過多地交代注意事項。即使內心十分焦灼、擔心,也儘量以愉快的態度面對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信任和放心。

注意!孩子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這種情況反而要多留心

3. 如果孩子要求早點來接,家長一定要重視約定。

幼兒園的孩子對時間還沒有具體的感知,所以和他們約定“吃完午飯就來接你”之類具體的活動,會更讓他們安心。

同時,一定要重視和孩子的約定。孩子本身就像一張白紙,會寫下家長說的每一句話,會格外重視與家長的約定;如果家長時常隨意更改、破壞約定,久而久之,不僅會損害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會給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得不償失。

養育過程中,依戀和情感聯絡都是雙向的,所以分離焦慮也不會只出現在孩子身上。所以入園和分離,是家長和孩子雙方需要一起適應和調整的過程。

這也是家長和孩子在心理聯結上的一次道別:孩子將走向更社會化的集體生活,會更加的獨立,家長也應當相信孩子可以適應新的環境,接受孩子將不再格外依賴自己的事實。

希望天下每一個小寶貝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也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和寶貝“和平”度過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注意!孩子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這種情況反而要多留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