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會不會有很多時候都是家長在催著孩子做這個,幹那個。
什麼事兒都要遵從大人的思路想法。
可是,愛孩子的父母卻不知道:
屬於孩子想象、思考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未來,很多精彩的事情都是需要孩子來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的。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中國兒童的計算力非常優秀,想象力卻是非常差。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就應該聽家長的,不僅管得嚴格,還順著“家長”的心思來給孩子規劃未來的生活:覺得我都是對你好。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肯定需要我“指揮”才行,期待著將來的某一天可以成龍成鳳......
不排除這種做法的可行性,但肯定的是有些孩子隱藏了活波好動的性格、無人比擬的創造力以及未來無限的可能,他們變得小心翼翼、沒有主見、隨波逐流,不知道孩子以後會是怎樣的結局。
作為家長該怎麼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呢?
1、不要直接教會孩子,引導孩子主動尋找答案
樂樂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姑娘,一天媽媽給樂樂新買的玩具,是一個模擬電話。2歲的樂樂對於這個新玩具很是喜歡,就安靜的拿在手裡一直玩兒來玩兒去,可是過了一會,孩子竟然拿著玩具有點發呆出神。這樣的樂樂被媽媽看見了,媽媽心裡在想,這是怎麼了,是不是不會玩?
於是媽媽就湊到樂樂身邊關心一下,她告訴樂樂:這是數字按鍵,你看,有123456789數字……
經過媽媽的指揮,樂樂看起來像是被指點了迷津,玩了一會兒按鍵,沒過多久,就把電話放在一邊玩別的玩具去了。
媽媽問樂樂:新買的玩具怎麼不玩了?
而2歲的樂樂卻只說一句:
我不玩了,把它扔了吧。
最後只剩樂樂媽媽的抱怨:現在的孩子就是太多玩兒的了,就是玩一會就不玩了。
樂樂本來對於電話玩具很感興趣,可是全部的秘密都被媽媽說了出來,因為媽媽想讓樂樂趕緊明白,電話接通要問好,按鍵有數字,學個12345吧!
如果媽媽沒有打斷,也許玩具的奧秘會由樂樂自己來研究明白。可是,新玩具的樂趣和探索價值被媽媽幾句話就完全公佈出來,留下的只是一些毫無新意的想法,孩子對這個新玩具變得毫無興趣。
在確保安全和行為規範的情況下,孩子想怎麼玩家長就讓孩子怎麼玩,孩子有需要就順著孩子(不是溺愛),孩子不問你就別摻和,問了讓他自己多想想。先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再引導孩子找出解決辦法,而不是弄好了直接端給孩子。
別切斷孩子想象的機會。
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就讓他試一試,去發現孩子自己的世界。
有網友表示自己的孩子四歲半,不會做一件事的時候自己會急得大哭,但他不讓爸爸媽媽幫忙教他,孩子邊哭邊自己研究。一次玩具陀螺壞了,他也不會修,於是邊哭邊修,修好了哭聲也停了。
2、別打擾正處於專注時刻的孩子
圖書館裡洋洋正在看書,媽媽在門外等他,透過窗子媽媽一直在看著孩子,還沒到兩分鐘,媽媽就忍不住了,一會問孩子渴不渴,一會兒問孩子有沒有小便,一會兒提醒孩子別摳手、坐好......
如此打擾,周圍的孩子都被影響的沒法專心看書了。
你是不是在孩子玩的時候一遍遍問他呢?
或者是寫作業的時候關心他渴不渴,出來進去?
孩子正專心致志的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正在完成完整的思考過程,在發展思維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
不要過度關心,讓孩子有機會沉浸到自己的世界裡,直到他從那種狀態中結束思考。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了,要不然儘可能的不要去打擾孩子!
3、少批評多鼓勵
孩子年齡小知道的少,很多時候說的話都有點不著邊際。
陪孩子看書,當看到一個房子的圖片,問題是要回答孩子圖片上是什麼,家長心裡心裡想孩子的回答應該是“房子”,孩子卻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家”。
難道這個答案有什麼不對的呢?
叮噹特別喜歡畫畫。一次,叮噹畫了一個在雲端飛著長著翅膀的房子,她很喜歡這個可以四處旅行的房子,於是開心的向爸爸介紹作品,說:“爸爸,你看這是我畫的房子,”爸爸看了,說:“房子怎麼能長翅膀?房子要是飛了怎麼住人?”
想象的世界裡,房子怎麼不能長翅膀呢?
一個同樣的事物在孩子和大人的眼睛裡也許是兩種東西!所以不要左右孩子的想法。
孩子瞎玩瞎畫時,腦海裡一定是一場大亂鬥,新奇想法消失又出現......
孩子說出不合邏輯的話,不要急於糾正,有些時候還需要加以鼓勵。
支援孩子的“胡思亂想”,或許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進到胡思亂想的世界。
想象沒有對錯,你又怎麼知道今天的想象未來不會實現呢?
孩子是一張未經世俗塗抹的白紙,想象力就是讓這張白紙變得精彩人生的畫筆。
孩子是想象力的寶貴持有者,作為家長應該幫孩子牢牢把握住這一寶貴的財富。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