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掌握好“用意不用力”,就要先把“意”的概念弄清楚。究竟“意”為何物?平常人們習慣把“心、意”二字連提並用,其實,在太極拳中,“心”和“意”是兩碼事。
“內三合”的第一合—“心與意合”就是區分開的。
“心”,指的是思維的器官,其性質是靜態的;“意”,指的是去想、去意、一種意識流,其性質是動態的。“心和意合”,就是要把“靜態”和“動態”二者結合起來,亦即開動思維器官去想。
怎麼想?在這裡,就是要用太極拳的“要領”規則,去規範形體動作,使形體動作符合太極拳的“要領”規則。“意”領“形”隨,意在先,以意領,這就是說的“用意不用力”。
這條要領,體現了內家拳與外家拳在練法上的根本區別。“內”家拳用的是“意”;“外”家拳用的是“力”。
用“意”練,初期階段不好把握,需要慢慢來。四肢被腰帶動起來盤拳架,這是“形動”,形動基於內動;“內動”,指身體裡的氣勢騰然和動感躁動,是一種實在的感覺,是由意動引發的;“意動”,是身體各個部位,在意識流的驅使下,與“要領”規則取得一致。
倒過來就是“始則意動,繼而內動,然後形動”的鍛鍊方法,亦即“用意不用力”的鍛鍊方法。
舉太極拳起勢之前的預備式為例,來進一步說明之。
預備式,人們易於忽略,其實,練法和用法,皆根於此。
此式,要心性沉靜,呼吸自然,立身中正。
兩足直踏,平行分開,距離與肩寬。手掌松展,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隨之,用意領腰脊鬆開;在腰脊鬆開的同時,相應牽動背肌向下鬆開,“拔背”形成;
隨著“松腰”、“拔背”牽動項頸松豎,“頂勁”形成;
隨著“頂勁”的形成,“沉勁”相應形成,上下之勢得以中正對稱。
在這一剎那間,周身會出現一種神清體爽、舒適空靈的感覺;接著內裡熱氣騰然,動感躁動,醞釀著起勢。
在預備式中,以“意動”引發“內動”,此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守我之靜,待人之動,一任自然。待練拳程度達到中後階段時,就會悟出如《太極拳論》所說:“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