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半的孩子檢查出胃炎,醫生:問題出在奶奶的餵養方式上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孩子誕生於這個世界,父母都會把孩子視作寶貝,一日三餐都照顧全面,飲食起居也盡心呵護,就是想給孩子打造一個舒適幸福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美好的家庭環境下茁壯成長。
父母每天都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所以在飲食方面自然相當重視,注重營養的均衡和全面,還生怕孩子挑食、偏食,因此父母會很“貼心”的給孩子餵飯。然而這種給孩子餵飯的方式,對寶寶的健康和習慣培養有著很大的影響。
姐姐的兒子今年已經兩歲半了,但是仍舊不會自己獨自吃飯,他的奶奶很擔心,每次都追著孩子餵飯,並且怕孩子燙著,就先用自己的嘴巴嘗試溫度,確定溫度不高後,再喂到孩子的嘴巴里,直到有一天孩子吵著說自己肚子不舒服,去醫院檢查發現是胃炎,而胃炎其中一個病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醫生了解到孩子的飲食方式,說應該是奶奶餵飯時把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傳給了孩子。
其實正常的孩子一歲半就可以學著獨立吃飯了,到了兩歲基本上可以自己吃飯,家長非常不要因為過度的溺愛,而坑了孩子。
影響一:傳播病菌。
有些家長因為觀念比較落後,喜歡用自己的嘴巴去衡量溫度,這樣容易導致家長身上的一些潛在病菌,傳播給孩子,孩子的抵抗能力較弱,進而增加感染病菌的風險。不用嘴巴試溫度不少家長也會用嘴巴吹涼食物,或者是餵飯時對著孩子的飯說話,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大人嘴巴里面的病菌進到孩子身體。
影響二:獨立自主的習慣差。
飯來張口的行為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從小沒有形成良好的規律的飲食習慣是比較“危險”的。
吃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讓大人餵飯就成了大人強迫孩子吃飯。
影響三: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不想吃,家長卻追著喂孩子,是容易導致孩子的反抗的,從而激發逆反心理。
其實讓孩子吃飯雖然是件小事,但其中卻有大學問,如果孩子不願意自己吃飯,家長應該怎麼做?
做法一:讓餐桌上的食物色彩鮮豔一些。
孩子是一個視覺動物,一些色彩鮮豔的食材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可以嘗試著讓餐桌上的食材,色彩搭配的鮮豔一些,既注重食物的營養和口感,又要注重食物的成色,孩子也能欣然接受。
做法二:別追著孩子餵飯。
有時候孩子實在不願意吃飯,家長大可不必滿屋子追著孩子跑,這樣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並且產生厭食的情緒,變得吃飯像吃藥一樣抗拒。
所以家長不必強迫孩子,只要平時給孩子少吃點零食,孩子自然會餓了,他們就會心甘情願吃飯。
這一餐不吃中間也沒有其他食物吃,只能到下一餐才吃,讓孩子餓了自然就會吃了。
做法三:營造輕鬆良好的就餐環境。
就餐環境是很重要的,不要給孩子覺得吃飯是一項任務,每天有著無形的壓力,所以要用比較輕鬆柔和的語氣叫孩子吃飯,並且適當的教育孩子掉飯、弄髒衣物等等,不要嚴厲的去責罵他們,營造一種輕鬆良好的就餐環境,孩子的心情也會好很多。
吃飯其實是一種享受美食的過程,理應高高興興的,要從小培養孩子健康吃飯的意識,讓孩子建立起正確的飲食規律,其中也有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