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10個正常表現及父母的10個應對策略

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叛逆期:2-3歲時,孩子學會走路了,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身體,標誌著孩子獨立了,“不再需要大人”的幫助,拒絕大人的幫助以證明自己的獨立,是兒童的“第一反抗期”,其特點是爭取自我主張和活動,與行為動作的自主性與自由權。比如:你提醒一個2歲半的孩子,要喝水了,他會說:“我就不喝”,然後把你遞給他的水壺裡的水倒進杯中喝。孩子經常會對父母說“我就不”、“我要”意思是在反抗家長的建議,爭取做自己,這個例子中孩子可能因為他的確口渴,他會換一種方式喝水,用不同於家長提供的方式喝水,更加表明孩子獨立的意願。

12-18歲時,身體快速發育促使青少年形成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同時與父母的分離、自我意識的發展、情緒的變化等等,標誌孩子進入到“第二反抗期”也稱青春期,可以看到這一時期青少年獨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從行為表現到要求人格的獨立。

孩子叛逆的10個正常表現及父母的10個應對策略
孩子叛逆的10個正常表現及父母的10個應對策略

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似乎都是在挑戰家長的底線:“太調皮”、“不聽話”、“搞小破壞”、“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講道理不管用”、 “手機放不下、遊戲玩不停”、“成績下滑,厭學情緒嚴重”、“情緒波動起伏大,容易跟其他孩子經常發生衝突”……這些行為讓我們感到孩子是處於叛逆期,是正常的,有時又讓我們感到危險。

孩子叛逆的10個正常表現:

1、 誰說話懟誰,或者只針對一個人看不慣;

2、 “早戀”,經常和“朋友”外出玩,打球、逛街或邀約打遊戲;

3、 成績快速下滑,對學習不上心;

4、 偶爾不上課外班,原因是睡懶覺或給同學過生日;

5、 放學回家看到父母不打招呼,直接進自己的房間並鎖門;

6、 和父母吵架或動手;

7、 說“黃段子”,經常提和性有關的話題;

8、 陷入人際交往的痛苦中,偶有與同學網罵或打架,可能還發生了肢體衝突;

9、 偶有離家出走或曠課的行為;

10、 自以為是或沉溺於幻想中。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心理認知有以下特點:一是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二是為什麼我不能;三是試探家長和學校的邊界;四是獲得關注;五是表達自己。

孩子叛逆的10個正常表現及父母的10個應對策略

父母若發現孩子有逆反心態,可採用以下方法來化解:

第一、 父母重要性弱化。意識到孩子長大了,不再像嬰幼兒一樣需要您了;

第二、 態度溫和而平靜。急躁是大忌,父母應提醒自己,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等待孩子冷 靜後,再進行溝通。

第三、 允許孩子表達。聽孩子說,不評價,不提建議和意見,這樣孩子對家長的防禦會逐漸消失,慢慢會嘗試與家長交流

第四、 尋求意見。管教孩子,有時應該尋求他人的意見,讓自己的思想更開闊。最好跟孩子的老師多加強交流,瞭解孩子平時在學校的表現。

第五、 運用第三隻眼。很多時候,父母要超脫自己的角色,從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孩子叛逆的問題,並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

第六、 同理心。父母要與孩子將心比心,相互間的關係就會融洽,孩子也就沒有逆反心理了。

第七、 開放自我。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會影響功課時,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瞭解情況。如陪孩子去電子遊戲中心,和孩子討論他們的偶像,以此提醒什麼是應該學的,什麼是不應該學的。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相處得更融洽。當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了,孩子就不會反叛了。

第八、 不斷試驗。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後,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第九、 實踐體驗。就是透過實踐,進行體驗,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倆散步,兒子看了西瓜一定要買,父親說離家太遠,提回去太累了,不買。兒子不高興:“我喜歡吃的西瓜你不買,你喜歡我學習好,我也不好好學。”父親一想,對獨生子說:“買瓜可以,你要負責提回家。”獨生子同意了,累得滿頭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兒子感觸很深:“吃個西瓜真不容易啊。”

第十、 父母需要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正在做離開父母的準備了,你允許嗎?

總之,為了從根本上來化解孩子的叛逆,父母需要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引導,一味的禁止、強制甚至“鎮壓”往往適得其反。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叛逆期是這場漫長跑途中的一道障礙。父母唯有學習成長,不斷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智強能,才能邁過叛逆期這道坎,和孩子共同成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3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叛逆的10個正常表現及父母的10個應對策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