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陳佳琦
半年前,王大媽遇到點小麻煩,左邊脖子下面不知道什麼時候長出個硬硬的小疙瘩,不痛不癢,也就沒注意。
直到最近,體檢查了腫瘤標誌物,發現其中一項癌胚抗原竟然明顯升高了。根據這個蛛絲馬跡,醫生建議她住院完善腸鏡和CT等檢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起眼的小疙瘩暗示腫瘤來臨
經過一經過一系列檢查,讓她沒想到的是,脖子上的包塊竟然來源於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相距遙遠的直腸腫瘤,最終明確診斷為直腸癌伴左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已經屬於晚期腫瘤了。
這樣的結果對王大媽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平時注重養生的她怎麼也沒想到會和晚期腫瘤搭上邊。事已至此,接下來她只希望能透過更完善的治療來挽救生命。
但——“我該看啥科???”
掛大腸外科?還是去掛腫瘤內科?還是說要去放療科?
原來晚期直腸癌的治療涉及到大腸外科,腫瘤內科及放療科等多個科室,王大媽和家人在當地醫院一個個科室跑下來,不同科室的醫生給予的治療建議都有出入,看完一圈門診,王大媽和家裡人都有點懵,不知道怎樣的治療方式更合適。
多學科參與大作戰消滅腫瘤
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之時,王大媽打聽到浙大二院大腸癌診治中心開設多學科診治團隊(MDT)門診的資訊。透過MDT門診的診治,在多個學科的討論下,醫生們為王大媽制定了先全身化療,再行直腸原發病灶切除,最後透過區域性放療控制頸部淋巴結轉移灶的綜合治療方案。透過按部就班的一系列治療,王大媽終於達到了體內無瘤的狀態,影像學檢查所有的腫瘤都消失了,後續醫院也在對王大媽繼續定期的複查隨訪中。
從沒有注意身體上的變化,到發現疾病,再到迷茫不知該如何治療,最後再到找到合適的綜合治療方式,王大媽的心情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伏。幸而透過理想的治療,王大媽如今告別了腫瘤,獲得新生。
浙大二院大腸癌多學科診治團隊的袁瑛教授介紹,王大媽這樣的病例在現實診療過程中不在少數,胃腸道腫瘤經常會出現頸部及鎖骨上淋巴結的轉移,或肝臟、肺部的臟器轉移,有時候症狀隱匿,發現時往往就是晚期,目前透過單一科室的治療難以獲得理想的療效。
多學科綜合治療小組(MDT小組)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
用國內結直腸癌權威——鄭樹教授的話說:“MDT就是一種只為得到最合適患者的治療方案所產生的一種治療模式”。這樣的一種模式,可以讓不同專科科室的醫生為某些特定的病人而聚在一起,探討適合這個病人最佳的治療方案,從而使患者不需要就診奔波於各個科室,不用自己分析,為自己“制定”治療方案,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得到所有相關科室的診斷和治療意見,制定一個最佳的個體化診治方案。
並且,作為MDT小組成員的各科醫生能在同一時間看到所有的病例資料,透過討論,根據指南和治療原則,做出合適具體病人的(個體化)最佳治療方案。
因此,MDT是一種多贏的治療模式,也是結直腸癌治療中所必須形成的治療團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