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雙胞胎或者是三胞胎,不僅長相相似,性格也很相似,就連智力也差不多,會考入同一所大學。
那麼如果將這些雙胞胎、三胞胎從小分開撫養,那麼他們長大之後還會有相同的性格,相同的智力嗎?
一個人到底是由先天決定的,還是後天決定的?英國紀錄片《孿生陌生人》就花費了20年,來解答了這個問題。
三胞胎從出生開始就分別送到了3個家庭當中,家庭環境有富裕、中產和貧困。父母的性格亦不同。
進行這實驗的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到三個孩子的領養家庭去看一看,記錄一下三個孩子生活的細節。
比如與人交往的情況,性格、智商等,這一觀察就是20年。
長大之後,三兄弟相貌依舊是一模一樣。後來三兄弟當中的兩個人上了同一所大學,兩個人相認了,這個事情被另外一個男孩看到了,於是三兄弟重新相聚。
在相處的過程當中發現,他們喜歡同樣的運動,同樣性格的女孩、顏色、香菸的品牌等。
但是三兄弟的性格卻大相徑庭。
被富人領養的鮑比,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雖然陪伴他的時間比較少,但是他從小就有非常好的教育資源。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長大的鮑比另外兩個兄弟更具有主見,他也是三兄弟當中把自己的生活規劃得最好的那個。
被中產家庭領養的是艾迪,父親是教師,對待艾迪的方式非常嚴厲。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長大的艾迪,患有了躁鬱症,最終開槍自殺。被貧困家庭領養的是大衛,家裡是開雜貨店的,收入不高,但是父親性格很好,總是很快樂。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大衛,雖然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成就不高,但是一直是個樂天派,總能給周圍人帶來快樂。
透過這個實驗其實就可以看出來,其實一些本能的喜好或許是基因決定的,比如(香菸牌子、顏色),但是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卻是由後天的環境決定的。
透過這個實驗也警示了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不要總是說“你這孩子天生就不愛學”、“你就是磨蹭的人”,這樣去給孩子貼標籤。
而是重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1、樹立榜樣
孩子是會受到環境影響的,家長的性格、待人處事的方式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的孩子。所以說,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自己就要從成為這樣的人。
比如,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愛看書的人,那麼自己就不要整日捧著手機栽在沙發上。
家長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懂禮貌、有同理心的人,那麼自己待人接物的時候就要有一個熱忱的心。
2、教育方式有原則,同時也溫柔
沒有孩子不會犯錯,孩子就是在犯錯中成長起來,只有孩子這一次做錯了,才會知道這樣做是錯的。
那麼對於孩子犯錯的行為,家長採用的方式是嚴厲的、絲毫不允許的,那麼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成長的孩子只會有兩種性格,畏手畏腳、不敢探索,或者是叛逆心特別強烈。
孩子犯錯之後,家長應當先明白,孩子為什麼會犯錯,和孩子產生共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想法被理解,接下來家長說什麼,孩子才跟更容易有認同感。
當安慰好孩子的情緒之後,家長就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允許的,為什麼不允許,以及下一次可以怎樣做。
然後給予孩子鼓勵,告訴他相信下一次他可以做得更好。這樣一個流程雖然麻煩了一些,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才是受益無窮的。
3、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有自尊心。家長不應該用“我是他媽媽”、“我是他爸爸”為由操控孩子,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做一些傷害孩子事情。
不貶低孩子的人格,不說潑冷水,挖苦,貶低,比較等言論。
家長初衷是為孩子好的,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相信自己,都嫌棄自己,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自信。
只會極度自卑,極度不自信,遇事喜歡退縮。
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要翻看孩子的手機、聊天記錄,日記。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家長不妨推己及人,自己希望別人偷窺自己的隱私嗎?
愛孩子也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孩子才有成長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