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性格的形成,與一起睡覺的人也有關係。
執筆:張一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寶寶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從小和不同的人睡覺,性格也會受到影響。
案例
小月一直覺得,寶寶還是由媽媽自己照顧最放心,所以從寶寶出生,她就始終是自己帶著,就算睡覺也是睡一張床。
等到寶寶長大了快上幼兒園了,小月發現,只要自己和老公親密一點,她家寶貝就會搶媽媽,說“媽媽是我的”。
雖然很好玩,孩子這麼喜歡自己也感覺很欣慰,但小月害怕是寶寶太依賴自己了,所以想要寶寶自己獨立一點,打算上幼兒園之後讓他自己一個人睡。
寶寶需要陪睡的時間段(3歲以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不同的人陪伴寶寶睡覺,由於生活習慣不同,睡前活動不同,因此對寶寶的性格養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寶寶和不同的人睡覺,各有利弊
1、老人陪寶寶一起睡
老人的育兒經驗要比很多新手爸媽豐富得多,總是很體貼,能夠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老人幫忙帶孩子,可以為工作忙碌了的寶爸寶媽減輕負擔 。
但是爺爺奶奶帶著孩子,總是喜歡把溺愛當作寵愛,對於寶寶的需求都會滿足,容易形成壞習慣。
比如寶寶要晚上想上廁所,會折騰老人起床開燈,將小馬桶拿到床邊,寶寶們才願意起身;或者直接讓爺爺奶奶抱著去上廁所。
長時間如此,寶寶就容易變得嬌氣、懶惰,也容易失去自理能力,面對問題也不會主動解決,而是推脫給其他人,缺乏獨立的個性。
2、父母陪孩子一起睡
詹姆斯·麥肯納教授認為:母嬰間基於母乳餵養的合睡情況,是人類最古老、最有效的睡眠方式,可以有效保證幼兒存活率,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具有普適性。
爸爸媽媽陪孩子一起睡,有助於增加親子感情,寶寶內心也會充滿安全感。而且在睡前,一般父母都會為寶寶講睡前小故事哄睡,有助於智力的開發。
國內外已經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3~5歲是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所以當寶寶已經到了開始具備性別意識的年齡,若是還和父母一起睡,不能助其形成正確的性別認知。
如果3歲以前是寶寶自己睡——
其實在寶寶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的情況下,讓寶寶一個人睡覺是非常好的方式,這樣可以培養其獨立意識,培養自理能力,形成獨立的人格,還有助於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但是如果寶寶不是一出生就是自己一個人睡,而是突然被要求一個人睡,會讓他誤以為自己被拋棄了,形成爸媽不愛他了的錯覺,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
所以想要寶寶學會一個人睡,需要慢慢來。
這樣讓孩子逐步養成一個人睡的習慣
第一步:分床不分房
《英國醫學雜誌》報告:分析了近1500例嬰兒猝死案例,該報告顯示睡在父母床上的嬰兒,猝死機率達22%。
所以在寶寶6個月之前,為了方便寶媽照顧寶寶,可以選擇分床不分房的方式,在床邊給寶寶安裝一個嬰兒床,這樣睡覺的時候不但不會互相打擾,寶寶也會感覺寶媽的陪伴,會有安全感,還可以為以後獨立睡覺做鋪墊。
另外,如果一直沒有和寶寶分床睡,也建議在他6個月前儘快分床,如果時間太晚,寶寶容易人進入分離焦慮期,等那個時候分床,就會更加困難。
第二步:分房不關門
因為寶寶性別意識的形成是在3~5歲,所以在3歲之前,最好是能夠做到和寶寶分床睡了。
考慮到每個寶寶的實際情況和適應能力不同,所以不能強硬讓寶寶和父母分房睡覺,但一定要引導孩子,不能等著孩子真的長大了,才著手做這件事,那時候已經晚了。
最起碼在幼兒園到小學的這段時間,就要逐步訓練分房睡,為了讓寶寶一個人睡有安全感,可以把房門開啟,讓孩子能聽見父母說話。
第三步:完全分房
孩子適應一段時間分房不關門的模式之後,就可以把孩子房間的門和自己房間的門都關了,讓孩子自己再慢慢適應一個人在獨立的空間睡覺。
但孩子睡前依然是可以在他房間給他講故事的,他睡著之後或者要睡的時候,父母再回自己房間,這樣也能幫助孩子消除剛開始一個人獨立睡覺的恐懼感。
其實讓寶寶慢慢適應自己一個人睡,是為了培養他的一個獨立能力,讓他慢慢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形成自己的處事風格。
所以已經很大的孩子還沒有和父母分房睡的話,父母可以慢慢引導了,這也是孩子接受長大必須要有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