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出生會接種卡介苗,剛打完還沒事,可是過了一個月後注射處卻漸漸紅腫起來,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小傷口的樣子,看了醫生又說觀察就好,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觀察?什麼時候需要治療?觀察期間要注意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怎麼辦。
卡介苗是現在少數仍被使用的活細菌疫苗,卡介苗本身是一種牛的分枝桿菌,兒童接種卡介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兒童結核性腦膜炎與散播性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發生,但無法減少肺結核的感染機會。
接種後正常情形
1-2周:注射部位會呈現一個小紅結節,之後逐漸變大,微痛癢但不發燒。
4-6周:會變成膿瘍或潰爛,不必擦藥或包紮,只要保持清潔及乾燥,如果有膿流出可用無菌紗布或棉花擦拭,應避免擠壓。
2-3個月:會自動癒合結痂,留下一個淡紅色小疤痕,經過一段時間會變成膚色。
小紅結節期:剛開始注射完其實部會有特別的變化,大概要經過約1-2周之後,注射部位才會呈現一個小紅結節。
膿泡或潰爛期:大約經過4-6周之後,原本結節的部位會變成膿瘍或稍微潰爛,此時並不必擦藥,有分泌物時可考慮用薄紗布覆蓋即可,並注意保持清潔及乾燥,如果有膿流出時可一天數次以無菌紗布或棉花擦拭乾淨,並避免擠壓傷口。
癒合結痂:約2-3個月,原來的傷口部位會自動癒合結痂,留下一個淡紅色小疤痕,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變成膚色,留下一個疤痕。
但是,卡介苗因為是活細菌的疫苗而且比其他疫苗打得都淺(卡介苗是皮內注射,其他疫苗多是皮下或肌肉注射),所以相對來說,卡介苗的區域性反應跟其他疫苗比較起來會稍微嚴重一點。
這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大多可自然痊癒,傷口看起來有點可怕,但若膿瘍及紅腫沒有繼續擴大,一般來說只需要等待就好了,因為這樣的傷口會自動癒合,建議每1-2 個月體檢時複診1 次,家長也可以每週用手機拍照記錄,下次體檢時時讓醫生評估。但是有部分在接種3 個月後膿瘍仍未結痂癒合時,才會建議處理方式如下:
觀察 1-3 個月後膿瘍及紅腫未消退或持續變大,可考慮根據病灶情形採用針頭抽吸排膿,不宜採用手術切除。
若傷口持續有滲出液等情形,可考慮使用口服或區域性抗結核藥物,一般此時可以轉診到醫院的兒童感染科,直到痊癒為止。
不宜使用外用類固醇或含抗生素藥膏。卡介苗的菌株跟一般皮膚細菌性感染是完全不同的細菌,使用一般抗生素的藥膏是沒有效的,類固醇在此時也沒有治療的角色。
腋下淋巴腺炎
淋巴腺炎也是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其發生率在每百萬劑100-1000人,通常出現在注射同側的腋下淋巴結,摸起來就是腋下單顆或數顆像小橡皮球的腫大,這樣的腋下淋巴腺炎其實大多可自然痊癒,也只需要一個月左右追蹤一次觀察3個月就好了。
但如果淋巴腺炎超過1 公分且經過3 個月後未消退或持續變大,可以到醫院的兒童感染科就診。
卡介苗骨髓炎
卡介苗在接種之後,若分枝桿菌在注射後隨血液往身體其他部位移動,侵襲到骨骼和骨髓腔,就有可能引起骨髓炎,主要的症狀是幼兒不願意移動患處的肢體,或有肢體部分腫脹或疼痛的情形。但是和一般化膿性細菌骨髓炎比起來,卡介苗引起的骨髓炎紅腫熱痛常常非常輕微,所以常被家長及醫生忽略。
但值得注意的是,卡介苗骨髓炎在接種的3-5年內都有可能發生的,平均發生時間大約是在接種卡介苗完後1年左右,所以常常在就診時忽略之前曾打卡介苗的這件事,因此建議5歲內的幼兒若出現相關疾病,需考慮相關檢查。此外,骨髓炎的位置也並不一定出現在注射處的上肢肢體,甚至也容易侵犯下肢長骨,導致走路不穩或區域性腫痛等症狀。
散播性感染
由於卡介苗是活菌的疫苗,因此仍有造成散播性感染的可能,發生率極低,大多發生於細胞性免疫功能低下患兒,可考慮檢查免疫功能。
接種完沒有疤痕
其實大約10%的小朋友接種完卡介苗不會出現明顯的疤痕,但這並不表示該次接種的卡介苗無效,若無疤或疤痕過小,會進行結核菌素測驗,結核菌素測驗陰性者會再接種一劑卡介苗。
不適合接種卡介苗的情形
.發高燒
患有嚴重急性症狀及免疫不全者
出生時並有其他嚴重之先天性疾病
新生兒體重低於 2500 克
疑似結核病患且結核菌素測驗呈陽性反應者
皮膚有嚴重溼疹者
HIV 感染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者
孕婦。
至於有輕度感染症狀如感冒或胃腸炎,以及輕度營養不良的孩子,則仍然可以照常接種卡介苗,不需特別延後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