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心理學家: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都是家長催促出來的,別再催了!

由 簡振武 釋出於 健康

  文|西紅柿媽媽

  雯雯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今天老師讓同學們寫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雯雯是這樣寫的:“我的媽媽長得很漂亮,可是她一點兒也不讓人喜歡。我的媽媽最喜歡大喊大叫,她總是向我喊著,快點吃飯,快點穿鞋,快點寫作業,你怎麼這麼慢。

  我每天起床,從來都不用開鬧鐘。我媽媽的喊聲就是我的鬧鐘。媽媽小聲說起床,我就還可以睡一會兒。媽媽開始大聲喊叫,我就抻抻懶腰。媽媽開始崩潰怒吼,我就知道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

  媽媽每每天都說,快要被我氣死了。唉!媽媽要是死了,是不是就沒有人這麼兇我了?”

  不知道孩子的媽媽看了這篇作文,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很多媽媽是不是有同感,當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的時候,我們情緒失控的按鈕就被打開了。可是我們發現陷入了魔咒,越催促,孩子就越慢。

  心理學家指出:很多時候,孩子的磨蹭都是家長催促出來的,別再催了!

  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而且越催就越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父母內心越焦慮,孩子就越“慢吞吞”。

  有很多人是急脾氣的爸爸媽媽,他們發出指令以後,希望孩子能夠迅速回應。可是孩子的思考、動作能力並不能達到那麼高的要求,家長就認為孩子是故意慢吞吞的。你越是著急,孩子就顯得越慢。也許不是孩子真的慢,是爸爸媽媽太焦慮。

  而且娃看到父母的焦慮和強化自己磨蹭,他們就會潛意識地給自己下定義,自己就是個磨蹭的人,所以你越催孩子,孩子行動越慢了。

  2、家長的催促監督,破壞了孩子的自我管理。

  我們打比方,如果媽媽早上不催孩子起床,孩子會不會天天就賴床遲到,自己也毫不在乎呢?我想這種可能性是不大的。天天遲到,面對老師和同學,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他自己早點起床的。

  有許多父母,就是名副其實的“貼身保姆”,打理著孩子的一切事物。我們的時刻提醒和督促,恰恰就讓孩子自我管理的功能退化了。

  孩子一旦無法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就會對父母的催促越來越依賴,甚至到最後催促都不管用了。

  3、父母催促,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如果你打算帶孩子出去玩,是不是他比你還心急,讓你快點穿衣服、穿鞋。爸爸媽媽拿出好吃的,孩子也滿心雀躍,迫不及待。如果家長讓孩子做的事情,他很感興趣,孩子的速度也是挺快的。

  本來也許孩子挺感興趣的事,父母越催,孩子反而不想行動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催促”讓人很反感。

  孩子覺得我本來就可以做到的,你為什麼這麼不信任我。所以,你越催促,孩子就越慢。

  孩子總是比別人慢半拍,家長總是催也不管用。為了讓孩子更機靈點、行動迅速點,給大家提出幾個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一下。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孩子吃飯很慢,爸爸媽媽怕孩子吃不飽,就總是餵給他吃。孩子穿衣服慢,我們怕耽誤時間,就趕緊給他穿好。所以,你的孩子就總是很慢,沒有一點進步。

  我們不給孩子學習鍛鍊的機會,他依賴

  性強,自己做事情就永遠也快不了。家長不要把孩子保護得太好,怕地板硬,不敢讓孩子爬。怕其他孩子不乾淨,或者傷害自己的孩子,不敢讓他接觸別人。

  孩子保護得太好,接受的刺激就越少,很不利於他的發展學習。讓孩子動起來,讓孩子到小夥伴當中去。生活小事讓孩子自理,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自理能力強了,感覺系統協調,自然速度就快了。

  父母做孩子的榜樣,多正面鼓勵孩子。

  孩子模仿最多的物件,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自己就要以身作則,一個好的模仿物件,是孩子進步的榜樣。父母做事情不要拖拖拉拉,今日事今日畢,孩子會把家長的樣子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另外,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我們都應該及時鼓勵孩子。爸爸媽媽正面的讚美,會讓孩子信心倍增。他們有了信心,才能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和進步。

  父母對孩子多關心、交流。

  孩子的動作慢,也不一定就是故意的。爸爸媽媽不要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的批評。我們家長應該正面評估孩子的能力,用最大的耐心去幫助他們。快也好,慢也罷,我們應該儘量調整自己的行為,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溝通好了,才能更多地解決問題。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家長要有耐心、充滿信心,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