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週末版:何以解暑

本文轉自:光明網

作者:郭文斌

妻買了不少藿香正氣水,告訴兒子如果感到頭暈、噁心、想吐,就有可能是中暑,趕快喝上。還說,要避免太陽直射,避免食用肥膩辛辣的食物,避免大汗淋漓,要保證睡眠,特別是要保證午睡,因為夏天對應的是心臟,中午睡一覺能很好地養護心臟。

妻子退休後,最感興趣的就是鑽研《黃帝內經》,一有空就給我們講,並且按照二十四節氣採購食材,小暑大暑期間,她總會買不少茯苓、薏仁、蓮藕、山藥、赤小豆回來。在妻的教導下,兒子也成了季節養生專家。

我小時候,哪裡知道這些。只知道,漿水面能防暑,只知道,蘿蔔葉“投”的漿水,有一種夏天的味道,芹菜葉“投”的漿水,有一種秋天的味道。除過漿水,廚房裡還有一個瓦罐,裡面是幹蒲公英葉泡的涼茶,在外面玩得渴了,就回來端起瓦罐,美美地喝一氣。只知道,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這個時候,大地上已經沒有一絲涼風了,熱浪滾滾,蟋蟀躲到房間的牆壁下納涼,鷹到高空去納涼。這些是父親從田裡回來後,坐在院臺上歇息時告訴我的。

父親正講著,母親喊我們端飯。母親做的正是漿水面。“漿水”是在麵湯中放了芹菜葉、白菜葉等發酵而成,母親把每天下過面的麵湯往舊漿水罐裡倒叫“投漿水”。漿水面酸酸的,非常解暑,是西北人最好的防暑藥。

妻說,夏天易感暑溼二邪,除了吃除溼的食物,還要保持正氣。《大學》裡講:“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要適度放慢生活節奏,要向白居易學習:“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要向無門慧開禪師學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記得兒時,天熱了,一家人會把席鋪在麥場裡,仰著躺下,滿天的繁星,一會兒像雞,一會兒像鵝,一會兒像羊,一會兒像馬。還有牛郎和織女、織布機、織布梭,還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那,大概就是最天然的詩吧。就在這鋪天蓋地的詩中,我們進入了夢鄉。

每年這時節,姐姐都會回來。她一進門,我們就唱:“收完麥打罷場,女兒回家去看娘。”

而今,姐姐不再回來了,因為父母都已過世。

但他們的話還在。“小暑,六月節,《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你看這個‘暑’字,上下都是‘日’,中間是‘土’,那就是麥黃六月。”這是父親在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上面在蒸,下面在煮,人,就像在鍋裡面。‘小暑大暑,有飯懶煮’,有飯都懶得煮了。”母親不知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但她知道許多民諺。

“38度,要人命,先喝些荷葉粥。”妻說著,給我和兒子一人一碗。我喝了一口,味道不錯,但仍然不如記憶中的漿水面。那是最讓我魂牽夢繞的鄉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57 字。

轉載請註明: 光明文化週末版:何以解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