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沉迷玩手機不上學是廢了嗎?美國著名作家幫你分析教育誤區

由 漆雕佁 釋出於 健康

幾個月之前接過一個諮詢個案。

一個讀高一的男孩處於抑鬱狀態,每天除了玩手機遊戲,其他啥也不想做,連飯都不想吃,整天宅在家裡,不願意去上學。

孩子的父親來找我,他非常焦慮,擔心這樣下去,孩子考不上大學,未來沒法工作。他說他現在把他手機沒收了,嚴禁他觸碰手機。但是於事無補,孩子更加抑鬱了。

我本來要先處理一下這個父親的焦慮情緒,但他拒絕了,他不覺得是自己焦慮,而是直接把孩子送了過來。

在諮詢室裡,略微引導之後,孩子就開始滔滔不絕地吐槽他父親,他說父親非常嚴苛,期待極高,他感覺自己根本達不到,很累,啥也不想做。

孩子說,他之所以想玩手機,就是感覺只有在玩手機的時候,他才能稍微逃脫父親帶來的壓抑。

於是我跟孩子約定,我可以說服你父親允許你每天玩一到兩小時手機,但是你要去上學。

孩子同意了。

他父親當時也同意了,但是一回到家,他父親就變卦了,看到孩子玩手機,就又把手機沒收了,並且斥責我給的是餿主意。

諮詢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要讓家長承認自己焦慮,確實難度比較高。很多家長的思路都是,孩子表現不好就是孩子不努力,孩子讀不好書就是孩子笨。

其實家長心裡也很苦,也有很多委屈。他們之所以會歸因於孩子,無非是感覺自己含辛茹苦,為孩子提供一切資源,結果卻是如此不堪。他們的期待是不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誤區。

美國著名作家麗莎 • 舒格曼透過二十多年的觀察,總結出了家長在孩子教育上陷入的誤區。她在自己的著作《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這些誤區,給出了合理的應對策略。

一、家庭教育都有哪些誤區?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中,舒格曼列舉了18個誤區,比如家長們認為現代科技會毀掉孩子,認為孩子需要透過課外培訓班學習更多的技能,認為孩子應該安靜等等。

這18個誤區,我們大致歸納一下,可以歸為三大類:

1、在關係層面,視孩子為弱者,所以家長要干預和包辦一切

人類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成長期太長,孩子在成年之前,有十幾年時間都要依賴父母。因此在關係上,雙方是不對等的。

家長會因為這一點把孩子當做弱者,對待的方式常常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溺愛,一種是嚴苛。但不管是哪一種,產生的結果都是家長干預和包辦了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獨立意識發展受挫,長大後就變成了媽寶一類的人,或者媒體上常見的只會考試的學生。

2、在能力層面,提供儘可能多的資源,讓孩子學習更多的技能,提升智力

這種現象目前是愈演愈烈,家長給孩子報了無數的培訓班,將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而且培訓班價格昂貴,良莠不齊,給家長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但家長們依然樂此不疲,認為可以讓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從而獲得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3、在人格層面,無視孩子的成長性,打壓和控制一切

這一類比較典型的就是視現代科技為洪水猛獸,尤其是手機、遊戲之類。

我碰到的那個個案就屬於典型案例,實際上之前接觸過不少家長,都在抱怨自己還在在手機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他們所採取的措施也跟那位父親類似,直接沒收手機。

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誤區?

家長們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陷入誤區,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的期待

每一個家長口中都有一個不存在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常常報以極高的期待,這個期待的背後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不完美。

可是實際上家長們也不清楚什麼樣的孩子是完美的孩子,他們只不過剛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優秀一面,於是將所有那些優秀一面結合在一起,當做標杆在要求自己的孩子。

如果自己的孩子達不到,他們就非常焦慮。

2、忽視孩子的成長規律

人從出生到長大,有一條成長規律。而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在不同的階段又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孩子可能發育會晚一點,有的孩子可能發育會早一點。

他們是人,不是流水線上的工業品,並不能長成一模一樣。但是家長們似乎不太願意接納這一點,總是希望8歲的孩子就有成年人的思維,吹捧少年天才。

3、忽略社會發展的趨勢

手機、遊戲,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家長們自己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卻對孩子接觸這些東西視若猛虎。

他們希望孩子去丟沙包、踢毽子,自己卻躺在沙發上刷小影片、看直播、打遊戲。

三、如何應對?

要怎麼應對,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已經給出了很具體的方法,無需贅述。

舒格曼強調得更多的是家長自身需要具備的能力。

首先家長必須放棄不合理的期待,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接納社會現實,放棄培養完美孩子的想法。

那些技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家長要教會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跌倒後繼續爬起來,培養孩子的勇氣、樂觀的精神。

技能其實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但意志力、人文素養、科學精神這些素質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

其次,家長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親子關係中,家長並不是主導者,而是陪伴者和幫助者。

比如孩子遇到挫折,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其勇氣,提供幫助,而不是為之代勞,或者是認為孩子不行,打擊孩子。

最後,家長需要保持自我反省和覺察,在家庭教育中時刻保持清醒。

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中提供的方法都非常好,但有一點前提,就是家長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

比如開頭案例中的父親,他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源於父親,而這位父親連自己的焦慮都意識不到。

實際上要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的訓練和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學了很多教育知識,但毫無用處的原因。

那麼,為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孩子的未來,請家長們先關注自身,時刻保持自我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