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音是透過唇、舌、頜、顎等諸多肌肉的協調運動,改變聲道的形狀而產生語言的過程。在嬰兒出生後2-3年的時間裡,寶貝會因為構音器官的發育不成熟產生各種發音問題。這些暫時性的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一般孩子4歲時的發音就能比較清晰了。
可有些孩子在發音方式上有缺陷,因為構音器官疾病、智力低下、神經病變或者教育不良等原因導致口齒不清、發音不準的問題發生。寶貝說話時甚至需要父母“同聲傳譯”,否則外人也聽不懂他們在說啥。
在各類音節中,舌尖後音(zh、ch、sh)和舌根音(k、g)的出錯率最高,也是語言矯正中最常見的錯誤型別。
對於構音障礙,很多家長並不是特別重視,他們習慣把各類構音障礙統稱為大舌頭,並以此代指所有說話不清楚的毛病。在普通人心中,“大舌頭”三個字好像可以囊括各種發音問題,即使一些人只是因為激動、緊張造成暫時的口腔肌肉痙攣也被如此評論。
構音障礙不等於大舌頭
首先我們要澄清的一點是——大舌頭並不能概括所有型別的構音障礙。在語言病理學中,“大舌頭”其實單指功能性構音障礙,也就是在沒有生理疾病的情況下,由單純的發音方式錯誤造成的吐字不清。有些孩子因為腦癱、顎裂導致的吐字不清有時也被籠統地稱為大舌頭是不準確的。
構音障礙雖然看起來容易理解,其實也因為病因和症狀的不同被分為幾大類型:
器質性構音障礙:構音器官先天形態異常導致機能異常而出現的發音問題
運動性構音障礙:由於參與構音的器官的肌肉系統及神經系統疾病導致肌肉麻痺、收縮力減弱等問題
功能性構音障礙:生理器官健康的情況下,由於發音習慣錯誤導致的構音障礙
認知性構音障礙:腦癱、髓鞘發育異常等引起智力低下而造成的說話不清、發音不準
除了以上四種外,聽力障礙導致的構音障礙可以單獨列為一類,也可歸入器質性構音障礙的範疇,在此我們不多做討論。
也許在普通人眼裡,構音障礙統統被叫做大舌頭。可在語言矯正師的眼裡,不同型別的構音障礙則對應著不同的發音錯誤,語言矯正所採取的手段也是各有不同。
一些不明所以的家長原本以為大舌頭這種最常見的語言問題很好解決,幾十甚至上百節課程的費用實屬浪費。等到我們的矯正老師掰開揉碎說明白以後,他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還有這麼多門道?
只要說話不清就是構音障礙?
語言障礙和普通疾病最為不同的一點在於一個人身體不適十有八九是有生理問題的,但不是所有患發音問題的孩子都是語言障礙。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發生說話不清、發音不準時,不一定是構音障礙,反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健康的。
新生兒從出生到長大的數年間,所有生存技能都是要經歷一個從幾乎不會到完全掌握的過程。在技能掌握得尚不成熟時,寶貝的行為總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語言也是這樣,只是語言更加明顯而已。
在孩子4歲之前,由於構音器官的不成熟以及大腦飛速發育,在說話時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發音不準、口齒模糊、磕巴停頓等現象接踵而至。大多數情況不用父母過度擔憂,因為這是發育的必然經過。
話雖如此,但也不乏有稍顯極端的家長存在。有些家長覺得無論孩子說話怎樣不順暢,都是暫時性的問題,再過兩年稍長一些就能正常了。另一部分父母則認為孩子口齒不清就是病,必須要兒科診斷證明健康才能放下心來。
小編倒是以為其實這兩種想法都不大科學,發音問題確實是幼兒語言學習期間的正常現象,卻不能完全放心,也不能過度擔憂。普通人在判斷構音障礙時,只是從症狀上進行,並沒有涉及到時間因素。
一般來說,判定構音障礙的工作至少要到孩子3歲時才可進行,健康兒童在這個時期已經能擁有較為完整的表達能力了。寶貝超過3歲半且口齒不清持續時間長達6個月的話,我們建議父母陪同孩子到專業兒科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