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見一段影片讓我感觸頗深,影片中的寶媽在外打工想見孩子來於是就叫姥姥把孩子帶過來看看孩子。相信你們想到的畫面應該是母子相見其樂融融,但是事實的畫面卻不是這樣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尷尬中充滿著傷心和無奈!更多的是媽媽那種無語言表的苦楚與眼淚!
影片中寶媽看見後就加速跑過去想要抱著寶寶,她出門打工有一段時間了很想念自己的孩子。自己因為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就讓媽媽把孩子帶過來,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寶寶在看見她跑過來之後沒有想象中那麼的高興,反而躲到了姥姥身後抱著姥姥的大腿,嘴裡喊著:“姥姥!姥姥!”
寶媽看見寶寶這個反應很是驚愕!她想不到寶寶為什麼會是這樣,難道寶寶已經不認識媽媽了麼?我是你親生母親啊!你為什麼要躲你媽媽的擁抱啊!看著寶寶眼中那想要親近卻又不敢的眼神寶媽留下了眼淚!
最後在寶媽和姥姥的解釋與溫言細語中,寶寶終於走進了媽媽的懷抱裡。這一幕直叫人直接淚奔!
為什麼親生的寶寶卻不敢認自己
是啊!為什麼明明是我十月懷胎忍受著十級陣痛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也是我不辭辛勞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養大,我出來工作也是想要給你更好的條件與生活。為什麼換來的卻是“寶寶你要看見我就躲著我呢?”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寶寶,在寶寶的世界中他只會記得在身邊陪伴成長的人是誰。
作為父母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都希望他有更好的生活,為此不得不捨棄孩子襁褓中的孩子出門打工,這是為了生活的無奈之舉。雖然這麼做會改善生活條件,但是卻讓孩子缺少了陪伴和父母的關愛。
3歲之前的依戀中沒有你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3歲之前需要媽媽的陪伴,這一句話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作為母親你是十月懷胎孕育了寶寶,但是你卻沒有在他最需要你的時候一直陪在身邊。你雖然是為了他打工但是他感受不到。
寶寶三歲之前是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寶寶剛出生時是對母親最為熟悉的。他熟悉你的心跳;熟悉你的氣味;熟悉你呼吸和聲音;所以這個階段是寶寶最需要媽媽的時期。
你沒有在寶寶最需要你的時期出現在他的身邊,他當然會對你產生陌生感。當他餓了的時候是姥姥餵奶;當他生病時是姥姥抱著去的醫院;當他摔跤時也還是姥姥第一個出現在身邊。他每次需要你時都找不到你,你讓他失望了!
這就像戀愛關係一樣!在我最需要你的時期你都不在,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找不到你,而你卻還要求我一如既往的對你關愛!
距離感的產生是一點一滴積累的,不是寶寶不愛你了而是你離寶寶太遠了!
“家”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家
是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家!這句話是我的一個朋友說的,她和老公帶著孩子出來打工已經有5、6年了。還記得我當時問她為什麼不把孩子放在老家讓父母幫忙帶孩子,這樣不是更輕鬆麼?
她說:“自己生的娃就得自己帶,不想勞累父母,況且也就累幾年等孩子一點點大了也就好了,最要的是一家三口到哪都是一家三口,缺了誰都不教家了!”
沒錯!一家三口缺了誰都不叫“家”了!
現在政策好了那些外出打工的兄弟姐妹也可以考慮把孩子帶在身邊,雖然苦點累點,但是卻可以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不僅僅只是我們成年人的避風港,還是寶寶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情感!早早地成為留守兒童失去了父母在身邊,缺少了家庭式的關愛,這讓孩子無論是在教育、生活和性格形成中都會與別的孩子有明顯的差距!這不是你將來能夠彌補的!
有家的地方才有愛!
孩子在父母身邊長大和老人身邊長大會有明顯的差距!這樣的差距不只是老人對孩子的溺愛與寵愛,更多的是老人無法給予孩子心靈上的安撫。
長時間的看不見父母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會想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自己了。為什麼看不見他們來,是不是我是個沒有爸媽的孩子。當看見別的孩子喊爸爸媽媽時會更加的難受,這時作為老人給予不了的家的溫暖!
感言
有家的地方才有“愛”!有孩子的地方才是“家”!
不要讓生活拖累了自己,更不要讓自己變成孩子眼中的陌生人!
陪伴孩子成長所吃的苦,總比把自己變成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強!
“苦”只是暫時的,在最苦的階段你會發現你的寶寶比你想象得更加堅強,有他在你身邊你會覺得無論吃什麼樣的苦都是值得的。
不要小瞧了孩子的適應能力,有時候越是在困苦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最後的成就越高。
先苦後甜,先抑後揚是中國的特色,正所謂“苦盡甘來”!
關注我,每天給大家更新育兒知識與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