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常說的就是脾虛,可是很多人對脾虛不以為然,往往覺得脾虛不能夠實際感受到,脾虛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其實,之種想法完全錯誤的。
一、脾虛是個啥
中醫脾虛: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佈散導致體溼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而脾則是後天這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虛不宜小看。
二、脾虛、無脾會怎麼樣
1.脾虛會肥胖
現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點,因為瘦一些會更美,瘦一些會更健康。但是很多很會出現越減越肥,而且剛到夏季還沒開始減肥就發胖了,這些其實都是脾虛造的。首先,脾虛導致運化能力下降,代謝困難,食物的能力過多的積存在體內出現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臟負擔,人會因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虛導致肌肉鬆軟不再緊緻,肺部就會出現“游泳圈”,突然發現自己肚子上肉越來越多也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2.脾虛讓人沒有力氣
脾虛不僅僅會導致肥胖,也會有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人,這些人往往因為脾虛導致食物無法運化,出現體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虛,面色蠟黃或蒼白。往往這一類人不能負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導致死亡。
3.脾虛怕冷又怕熱
中醫中的虛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則怕冷,陰虛則怕熱。脾虛會導致氣陰雙虛,出現冬季即使是生病也還是手腳發熱,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處於低血壓狀態,每天精神不足,渾渾噩噩。
4.脾虛拉肚子、月經量多
拉肚子是脾虛最典型的的症狀,主要由於脾陽虛,造成食物無法運化,溼氣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不統血,導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執行,出現慢性出血,月經量過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虛症狀。
三.脾虛哪裡看
在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食谷水,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所以脾臟虛不虛要多看看嘴和口。
1.從口看脾虛
脾開竅於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關,而且在中醫理論口與脾的功能和是統一協調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應出來。脾氣強則食慾旺盛,想吃東西。在《靈樞·脈度》中提到: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所以脾虛則無味,脾熱則會出現口中甘甜,脾氣失調才會出現口膩。口苦等現象。脾氣充足才能夠知道辨別五穀的味道。
所以,脾虛不虛從口能分辨出來,如果口中出現異味,多為脾失調造成。
2.從唇四白看脾
脾其華在唇四白,首先,我們要知道四白是什麼地方。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數字,而是指四方的意思。白,因為正常嘴周圍的皮膚是白色的。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圍的皮膚。
a.唇腫
在《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胃中有火則上行於唇,胃有火,則脾必受灼。所以,唇腫也是脾胃出現問題了。
b.生瘡
脾失去運化功能,導致食慾不佳,溼阻中焦,導致口角生瘡。這是典型的脾虛溼阻的表現。而反覆的口角生瘡,則是因為脾胃陰虛造成,而且瘡多發於唇部、舌頭、口腔兩側和上顎。
c.唇炎
嘴唇總是脫皮,乾裂。這是由於脾胃積熱上衝,而外受風邪侵襲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秋季我們的嘴唇總是幹痛。
d.嘴唇無光
脾氣足則唇色紅潤有光澤,彈性好。而當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
e.嘴邊黑
唇四白,也就是嘴邊,嘴邊黑是典型的脾虛溼盛的表現,脾虛導致身體怠倦,溼氣入侵厲害。
3.從其他方面看脾虛
a.嘔吐
脾虛導致胃納不佳,食物難以消化,脘腹脹滿,胃氣體上逆,導致嘔吐。所以,當出現飲食稍微不注意就嘔吐,病情經常消化不良多數為脾虛造成。
b.多口水
我們經常發現小孩子會流口水,但是不是所有小孩都有這種症狀。這是由於脾氣不足,不能夠很好的佈散津液,導致口水多向外流。所以發現你的孩子經常流口水,如果沒有在出牙期,可能是脾虛,脾氣不足造成。
c.胖舌頭
胖舌頭是夏季脾胃虛弱,導致體內溼氣太重的典型表現。這種情況,多是由於飲食造成,飲食主要太冷、太雜和食物不健康。當然還和居住環境太溼造成。
“溼氣重”的症狀
食慾不振
沒有食慾,容易脹氣,吃飯時感覺噁心。
精神萎靡
胸悶,四肢或身體沉重,渾身痠疼;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活動時關節發緊不靈活;頭昏沉,易睏倦,記憶力減退。
臉色暗沉和口內粘膩
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早晨眼皮腫,出現下眼袋。
大便稀爛
基本成形但較軟,大便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且覺得大便排不盡。
體態虛胖
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表現為虛胖,下肢水腫。
如果出現了上面的症狀,就需要注意祛溼了,那麼,祛溼的中成藥有哪些呢?
祛溼功效的中成藥
>>>>木香順氣丸
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溼濁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香連丸
功能主治:清熱化溼,行氣止痛。用於大腸溼熱所致的痢疾,症見大便膿血、裡急後重、發熱腹痛;腸炎、細菌性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兒酌減。
>>>>平胃散
功能主治:燥溼運脾,行氣和胃。用於溼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噁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用法用量: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清熱祛溼顆粒
功能主治:清熱祛溼,益氣生津。用於暑溼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慾不振,身熱口乾。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藿香正氣丸
功能主治: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用於暑溼感冒,頭痛身重胸悶,或惡寒發熱,脘腹脹痛,嘔吐洩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除了中成藥,也可以選用一些祛溼茶。
中藥祛溼茶
陳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陳皮2g。
做法:茯苓、陳皮洗淨,放入保溫杯中,衝入熱水,等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利溼,化痰減肥,健脾燥溼,化痰祛脂。
成分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枸杞薏米茶(薏米一定要先炒)
材料:薏米300g,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
做法:洗乾淨後,控幹水分。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將紅棗、枸杞,衝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養肝明目又,利水祛溼。
成分作用
枸杞:養肝,滋腎,潤肺。
炒薏米:清熱利溼,除風溼,利小便,益肺排膿,健脾胃,強筋骨。風溼身痛,溼熱腳氣,溼熱筋急拘攣,溼痺,水腫,肺萎肺癰,咳吐膿血,喉痺癰腫,腸癰熱淋。
去溼氣吃什麼中成藥
1參苓白朮丸
【成分】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2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朮(炒)、乾薑、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3健脾丸
【成分】黨參、白朮(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朮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於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4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朮(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溼,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噁心,噯氣納呆。
5歸脾丸
【成分】 黨參、白朮(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慾不振,崩漏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