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難免犯錯,不過很多時候讓家長們真正頭疼的並不是孩子犯的錯誤,而是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犯錯的孩子。嚴肅懲罰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幫助嗎?如果只是和孩子講道理,真的能讓孩子明白事理嗎?家長態度溫和,會不會導致孩子不長教訓?
小七老師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心理發展與健康碩士,線上課程粉絲超200萬的早期育兒專家,暢銷書《小七老師育兒說》作者,擅長0到6歲寶寶成長關鍵問題的解答。
孩子做錯了事情,
究竟要不要懲罰他呢?
小七老師認為,懲罰是沒有意義的,
原因有四個。
1、懲罰並不能帶來好的結果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做錯就應該懲罰,但是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孩子有邏輯思維能力的前提下再進行懲罰,如果孩子不明白“爸爸媽媽懲罰我是因為我做錯了”這個邏輯思維和道理,那麼懲罰他是沒有意義的。
孩子由於腦部結構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實際上並不像大人一樣具備完善的邏輯思維,這就導致了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把自己受到的懲罰和自己做錯的事情聯絡在一起,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年紀太小,他是沒有辦法真正理解自己為什麼被罰的。
記憶機制雖然啟動,但孩子記住的只有壓力、恐懼和憤怒,而不是導致自己受罰的這件事情,這些情緒會讓大腦的高階功能失靈,對孩子的智力、情商都有損害。
2、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改變
想要讓懲罰來讓孩子改變,往往是大人的一廂情願,如果一個孩子被大人懲罰,孩子得到的第一個訊號是“你不愛我,你愛我你就不會懲罰我”,這樣孩子不但沒有愛,反而產生了恨,用恐嚇來威逼孩子學乖,童年總是陷於恐懼,會反覆刺激孩子大腦的報警系統,從而導致成年後的焦慮。
3、沒有邏輯性的懲罰反而誤導孩子
往往我們父母懲罰孩子是沒有邏輯性的,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這個時候父母就會對孩子說“不好好吃飯等下就不許看電視”,懲罰孩子的是沒有邏輯相關性的兩件事情,孩子從懲罰當中得到的這些都是錯誤的訊號。
所謂懲罰要有邏輯性指的是提供有效資訊,懲罰要和做錯的事情有一定的聯絡性,而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為了憤怒而懲罰。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比較有邏輯的教育方法應該是不好好吃飯就失去了吃這頓飯的資格,要一直等到下一個飯點才能吃飯,這樣孩子就能從不好好吃飯會捱餓這個邏輯中學習到好好吃飯的重要性。
4、經常懲罰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懲罰孩子會讓孩子收到這樣一個訊號,“我老是受懲罰,因為我不夠好,因為我不是一個值得愛的孩子,因為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人。”自暴自棄的孩子大都有個前提,就是這個孩子沒有自尊,一再的懲罰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羞恥感,而且摧毀他的自信心,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懲罰孩子要達到的目的。
我們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譴責的機會,這樣才是真正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
那麼當孩子犯了錯,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更好呢?
正確處理方法
如果孩子做錯一件事情,父母首先要表達出來的是對孩子做錯這件事情,你的態度是什麼。比如說孩子不好好吃飯,把飯一勺一勺舀在桌子上玩,正確做法不是過去吼他“不能浪費糧食”,而是告訴孩子“我理解你想玩,但是如果把食物都舀在桌子上,這些食物都不能吃了”,把接納理解他放在前面,把講道理放在後面。
有時候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犯錯,作為父母會忍不住發火吼孩子,甚至會生氣動手打孩子,很多家長也知道這樣不對,可是面對自己被點燃的怒火,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找到發火觸發器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爆發的時候,重點不是說你是否曾經發過火,而是發過火之後你做了什麼。
如果你曾經情緒崩潰大吼大叫,或者甚至於打過孩子,要做的事情不是懊悔和內疚,而是做記錄,用紙和筆上寫下“我今天因為孩子吃飯不好好吃動手打了他,我今天因為孩子寫作業拖拉做了什麼......”隨著記錄的增多,你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引起你發火的往往是類似的事情。
家長髮火之後做記錄,找到發火的觸發器,可以幫助我們在發火的中途就能覺察到這件事情會令自己發火,慢慢地學會在發火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從而減少發火的頻率。家長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塑造孩子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機是在孩子在做對事情的時候,比如孩子平時不早起,今天早起了沒有遲到,家長可以稱讚孩子“你非常注重時間,你是一個尊重時間的人”,讓孩子收穫自尊,讓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路途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的成長經驗,家長們不應該自以為對孩子好,就將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與其擔心孩子犯錯,不如做孩子人生路上的指路燈,透過對孩子的行為強化來引導孩子趨利避害,孩子也會變得更加聰明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