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昨天下午,鄰居媽媽帶著孩子,來給我們家送自制的小蛋糕,媽媽在後面,孩子端著盤子小心翼翼又磕磕絆絆的開口,跟我說:“阿姨好,這是我媽媽今天自己做了小蛋糕,請你們品嚐。”

昨天下午,鄰居媽媽帶著孩子,來給我們家送自制的小蛋糕,媽媽在後面,孩子端著盤子小心翼翼又磕磕絆絆的開口,跟我說:“阿姨好,這是我媽媽今天自己做了小蛋糕,請你們品嚐。”

我接過來,跟孩子說謝謝,孩子很激動,他媽媽過來拍拍孩子的肩膀,跟我說不客氣,然後帶著孩子走了。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我聽見媽媽一邊走一邊和孩子說:你做的很棒,你看沒有那麼難,對不對?“

能看出來,媽媽這是在陪孩子鍛鍊同陌生人的交往能力。

這位媽媽和我聊過天,她家孩子比較內向,這一直是她的困擾,而且他越勸孩子開朗,孩子就越往後縮,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這次孩子能夠走出來,讓人非常佩服。

其實關於孩子的性格,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可以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發展。

不過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發展處一種迴避型人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對很多事情不擅長,就一點一點回避,退回到讓自己舒服的環境中去,這樣的話,孩子的舒適空間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以後在學習和工作中,孩子也會選擇逃避困難,很難取得進步和成長。

什麼叫回避型人格?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迴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特徵。

而從內向到迴避型人格,會有一個過程,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轉變跡象,那父母就要多上心了:

1、對內向性格的評價

如果說內向是一種先天的性格屬性,那麼有的孩子則在後天發展為比較健康的內向,雖然不主動和人交談,但是在被人和自己交談的時候他也可以表現的很自如,而有的內向的孩子則是變得越來越內向。這主要是孩子對內向的評價,如果因此感到自卑,則會加重孩子的內向和迴避傾向。

自卑心理是由於孩子對自己評價過低導致的,孩子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自己不夠優秀,就會更加想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陷入習慣性迴避狀態。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2、對不擅長事情的處理方式

內向的孩子對與人相處、活躍氣氛、展示自己等行為不太擅長,而孩子的成長中一定會遇到這些課題。

如果孩子在處理這些不擅長的事情時,採取的方式是逃避,並且隨著孩子越來越多的失敗,他越來越牴觸這些事情,那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當孩子對這些不擅長的事情有太多想象中的恐懼,就會越發的躊躇。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福林在樓下小廣場玩兒,幾個孩子追逐打鬧在一起,分享玩具,蹲在一起討論遊戲,氣氛很好。然後我旁邊也有一個媽媽帶著自己兒子,和那群孩子差不多的年紀。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福林在樓下小廣場玩兒,幾個孩子追逐打鬧在一起,分享玩具,蹲在一起討論遊戲,氣氛很好。然後我旁邊也有一個媽媽帶著自己兒子,和那群孩子差不多的年紀。

孩子眼裡明明有渴望,但是卻不敢上前加入,即使媽媽在一旁一直鼓勵,孩子也不肯過去。

3、對熟悉之人的過度依賴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引導也起著關鍵作用。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孩子有著天然的戒備,於是會十分依賴身邊熟悉的人,希望躲在他們身後,希望他們幫自己處理掉眼前的狀況。

而一味的滿足孩子當下的依賴,則容易讓孩子對你變得更加依賴。

大家在酒席上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面對很多不認識的人,有的孩子全程都比較安靜,一直靠著媽媽,不管做什麼都叫著媽媽一起,甚至有想吃的也要媽媽幫著夾。

如果媽媽一味維護孩子,其實相當於在給孩子製作一個能讓他感到安全的繭,繭越厚,孩子破繭也就越困難。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容易陷入迴避型人格中呢?

我想這和孩子心裡的“安全空間”有關係。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有的孩子安全空間小,認為只有在自己的房間才最安全,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的孩子認為家裡是安全的空間,所以在家裡可以為所欲為,這樣的孩子容易出現老話說的“窩裡橫,外面慫”;

有的孩子則可以把自己多次去的環境當做安全空間,比如學校,比如好朋友的家;

還有的孩子認為哪裡都是安全的,他在任何一個空間都可以自由的行動,不會感到拘謹……

當幾個孩子一塊兒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做客,我們會觀察到,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比較拘謹,有的則比較自由,有的會一直藏在媽媽身邊,這中差異,就體現了不同的孩子內心安全空間大小的區別。

而安全空間越大,孩子越不容易有害怕的事,出現迴避傾向的情況就會越少,也就是孩子會更大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熊孩子們可以在各種環境下“作天作地”,也是因為他們“膽子”比較大,心裡的安全空間比較廣泛,陌生人不會讓他感到害怕。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那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拓展安全空間,糾正孩子的迴避傾向呢?

一、給孩子足夠的基礎安全感

提到安全感,0-3歲時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在0-3歲之間,媽媽的陪伴越充分,對孩子的愛越肯定,孩子越自信,安全感越充足。

二、幫孩子提高自信心

過低的自我評價,是孩子信心不足安全感不夠的重要原因。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到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一些鼓勵,不是一味鼓勵他可以做到,而是鼓勵他有勇氣去做。

在歐美國家有很多為孩子舉辦的比賽,父母都會非常重視,盛裝出席,而這些挑戰本身並不難,孩子在臺上完成一句話的表演,臺下的家長就會報以掌聲,這樣的鼓勵就是孩子繼續挑戰的動力。而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好,家人也會給他擁抱,告訴他你去做了,這就很棒了。

三、不去過分強迫孩子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如果孩子開始迴避,父母不要著急,不要責罵孩子,這隻會讓孩子更加自責,讓孩子覺得那些挑戰更加可怕。嘗試著讓孩子從一些能接受的挑戰開始,讓他自己發現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慢慢建立起勇氣,才能真正幫孩子找到自信。

比如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陪著孩子來給鄰居送小蛋糕,就站在孩子身後,為他提供力量,減少挑戰的難度。

四、讓孩子找到擅長的事

孩子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是可以找到安全感的。參加一場小朋友之間的聚會,只是一個不知道怎麼和別人說話的小透明,和事一個很會彈小提琴的有才藝的小朋友,這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當他有非常擅長的事情時,會吸引來很多對他感興趣崇拜他的人,這會讓孩子順利融入團體,獲得他人的尊重。

在很多英雄主題的電影中,主角原本可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孩子,內向的,柔弱的,但他心中也有著成為勇敢者的渴望。幫助孩子戰勝逃避心態,找到屬於自己的超級能力,讓他那顆不懼困難的勇敢的心重現光彩,這是父母能做的一件很酷的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00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