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凡出門必“預約”已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習慣。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乃至“後疫情”時代,預約制還能繼續實行嗎?
各行各業開啟預約模式
今年五一假期,旅遊市場逐步回暖,眾多景區不再“來者不拒”,而是推行預約制,引導遊客間隔入園,錯峰旅遊。
廣州市民黃慶五一期間提前預約了廣州白雲山風景區索道票。黃慶說,索道預約每小時為一個時間段,上限800人次。“在現場,有工作人員引導家庭、朋友單獨一個車廂、不要混坐,既不需要排長隊,也很有安全感。”
攜程網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五一假期,透過攜程預約景區門票的人數相比清明假期增長268%,已有超過4000家景區可在攜程平臺上預約門票。
不光旅遊要預約,當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服務都實行預約制。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自3月19日有序恢復開館以來,讀者借書需要提前預約進館,圖書館每天可接待讀者600人次。記者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上看到,預約時不僅要選擇預約進館的日期、時段等,同時要填寫讀者個人資訊,並附上個人健康碼或行程截圖。該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4月以來圖書館日均預約率約為六成,日均簽到率約為七成。
記者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圖書館等場所採訪瞭解到,上述場所也都採取了登記預約進館制度。
北京市美髮美容行業協會5月1日釋出的《關於美髮美容行業疫期經營防疫規定執行的公告》提出,“堅持預約服務,店內等待區不能超過兩人。”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5月8日釋出的《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採取預約、限流等方式,開放公園、旅遊景點、運動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室內場館,以及影劇院、遊藝廳等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推廣分時段預約診療”。
讓預約更方便、更人性化
目前,預約制主要是疫情防控形勢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今後,預約制會延續下去嗎?會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嗎?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何莽等業內專家認為,預約制可以節約大家的時間,提高辦事效率,使資源得到更合理、更均衡的配置,讓工作和生活更有節奏,讓整個社會更有秩序。即便以後疫情結束了,預約制在很多領域也可能會延續下去,成為一種習慣。
近期,一些地方也出臺措施,將預約制度化、常態化。今年3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推廣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合理確定並嚴格執行最高日接待遊客人數規模。到2022年,全省高等級熱門景區、熱門文博場館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
“預約制有助於改變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培養市民文明理性的消費習慣。”廣州從化溫泉旅遊協會會長陸衛雄說,應進一步把預約製做好做細,讓遊客、消費者在預約中獲得更好的體驗、更多的尊重。
不過,不少商家和專家認為,目前全面推行預約制還面臨不少阻礙。例如,預約制一定程度上排斥了文化程度不高、不能方便使用網路的使用者。記者就曾在多家醫院門口見到過因為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無法及時獲得健康碼而一度難以順利入院的老人。
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歐衛安認為,預約制不僅要精準對接需求,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尤其是公共服務領域,對一些不方便預約的民眾,也要有適當安排。③11
據新華社電
來源:南陽晚報